中国医科大学样本图片由教育部统一印制,毕业证书有多处防伪标识。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院校简介:中国医大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建的院校,其前身为1931年11月创建于江西瑞金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和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学校是唯一以学校名义走完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全程并在长征中继续办学的院校,也是中国最早进行西医学学院式教育的医学高校之一。1940年在延安,由毛泽东同志提议正式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1948年接收原国立沈阳医学院(1911年建立),1949年接管合并原私立辽宁医学院(1883年建立)。学校是原国家卫生部部属高校,2000年划转为辽宁省人民政府管理。中国医科大学(china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中国医大(cmu),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辽宁省沈阳市,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教育部与辽宁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建高校,入选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入选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成为“国内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1]。截至2018年3月,学校有沈北、和平2个校区。设有32个院、系、部。在医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哲学和管理学等6个学科门类拥有学位授予权。在7个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有3所附属综合性医院和1所专科性医院。学校在编教职工8065人。全日制在校生15986人,其中博士生1193人,硕士生(含七年制)4447人,本科生9178人,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1145人。[2-3]。。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
中国医科大学新校区(25张)
1931年11月, 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民主政府。
为了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经中央军委批准,11月20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军医学校在江西瑞金诞生,贺诚任校长。
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
1932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在江西雩都举行军医期第一期开学典礼,毛泽东同志为学校制定了“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办学方针。红军总司令朱德、总参谋长叶剑英到会并讲话。
10月,学校在设立军医期的基础上,陆续开设了调剂班、看护班、卫生员班和卫生长班。中央军委将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学校设立政治处、教育处和总务处。
中国医科大学旧校园风光(10张)
1934年10月,为粉碎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的第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开始战略性大转移,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随中央军委,于10月中旬从瑞金出发。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随中央军委到达陕北。
中国医科大学
1940年,学校迁至延安后得到迅速发展,经毛泽东同志提议,学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王斌继续担任学校校长。学校设校部。 学校《校章》中规定,学校的性质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事培养技术人才的学校";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革命的技术优良的卫生干部,适应抗战建国的需要,为民族解放与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教育方针规定为:"培养政治坚定、思想正确、忠于职责、贯彻始终的卫生工作者"。学校对学制进行了调整,军医期为四年制,制药班为三年制,调剂班为一年制。
1945年11月18日,根据党中央建立巩固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指示精神,中国医科大学从延安出发,挺进东北。
1946年7月,中国医科大学到达黑龙江兴山(现鹤岗市),合并了东北军医大学(前身为哈尔滨陆军军医学校)。
1947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合并东北大学医学院和原哈尔滨医科大学一部分。学校设有一所设备完善的附属医院,医院下辖4个所,每个所300 --400张床位。
1948年初,中国医科大学设立4所分校,在龙井将吉林军大分校设立为第一分校,以内科为主;在哈尔滨建立了第二分校,以五官科为主;将通辽市辽东军区医专设立为第三分校;将平谷地区
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中国医大题词汇展(7张)
冀热辽医专设立为第四分校。
1948年10月,奉上级命令,学校派副校长李亭植率领部分干部、师生接收原长春大学医学院,组成长春军医大学;第一、第二分校合并为现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三分校合并到总校;第四分校组建为现承德医学院。
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中国医科大学奉命进驻沈阳,根据东北行政委员会暨东北军区司令部指示,先后合并了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前身为满州医科大学,1911年由日本国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建立)和原私立辽宁医科大学(前身为盛京施医院医学堂,1883年由英国基督教联合长老会派遣的医学传教士建立)。[5]
1949年5月,遵照东北军区暨东北行政委员会命令,中国医科大学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划归东北行政委员会领导。任命东北行政委员会卫生部部长王斌兼任校长,卫生部副部长白希清兼任副校长,陈应谦、阙森华任副校长,并成立校长办公室。学校设基础一院、基础二院、内科学院、外科学院、牙科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妇婴学院等8个学院。
1949年7月,东北药学院并入中国医科大学,为药学院。
1950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首次在全国招收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学生。学制为五年制。
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 根据上级指示,学校部分师生组成手术队和担架队,并在黑龙江省北安县成立北安医院,承担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伤员的救护工作。
1952年10月,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院系调整的决定,中国医科大学药学院改名为东北药学院(现沈阳药科大学),脱离中国医科大学建制。
1954年8月,东北人民政府行政机构撤消,中国医科大学划归国家卫生部领导。
1955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接受国家卫生部分配的研究生培养任务
中国医科大学旧校园冬景
,使中国医科大学成为中国最早设立研究生教育的学校之一,也中国医科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开端。
1955年7月,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院系调整的决定,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系并入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校设卫生教研组;哈尔滨医科大学儿科学系并入中国医科大学。
1955年8月,根据国家卫生部指示,学校建立医疗系、儿科学系。
沈阳医学院
1956年9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医学院校调整的决定,中国医科大学改名为沈阳医学院。1962年,公共卫生学系重新并入哈尔滨医科大学。
1976年,根据国家教育部指示,学校开始承担培养留学生任务,来至8个国家的留学生入学。学校重建公共卫生学系。
中国医科大学
1978年3月,经国家卫生部批准,学校恢复中国医科大学校名。
1978年3月1日,中国医科大学召开大会,隆重庆祝学校恢复中国医科大学校名并挂校牌,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市领导亲自到会表示祝贺。
1978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在全国首次设立六年制英语医学班。
1981年11月,国务院批准中国医科大学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和导师,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2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21个。
1982年3月,经国家卫生部批准,中国医科大学成立学位评定委员会,根据国家关于学位授予有关规定,首次授予32人为医学学位。
1987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举行开院典礼,成为辽宁省第一所大学本科口腔专业教学医院。
1994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在原基础医学部建制基础上成立基础医学院。
旧校区餐厅宿舍(3张)
学校是原国家卫生部部属高等医学院校,2000年划转为辽宁省人民政府管理。[6]
2010年5月,该校沈北新区新校园建设用地获国务院正式批准。
2010年7月,新校园奠基仪式在沈北新区新校园场区[7]。
2010年9月,该校与英国女王大学签署教学、科研战略合作协议[7]。
2010年10月,该校与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签署合作备忘录[7]。
2014年11月,老校区搬迁至沈北校区[8]。
2015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学科、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的学术影响力进入esi排名世界前1% 。
2016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共建中国医科大学。[9]
2017年,入选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国内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同年,辽宁省计划生育研究院划转中国医科大学。[10-11]
2018年9月26日,中国医科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12]
中国医科大学办学条件
中国医科大学教学单位
截至2015年6月
中国医科大学旧校区(2张)
,该校设有研究生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法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中国医科大学-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联合学院、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中国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学院、口腔医学院、临床医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学人文社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医学影像系、医学信息学系、病理学系、生物医学工程学系、运动医学系、医学检验学系、理工学部、细胞生物学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学院、学实验动物部、中国医科大学北京分校等33个院、系、部[13-14]。
中国医科大学师资力量
截至2015年6月,学校本部在编教职工1462人。全校(含附属医院)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85.1%,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讲座教授1人,在职的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52人,辽宁省领军人才4人次,辽宁特聘教授25人,辽宁省优秀专家18人次。全校教授级708人,副教授级1008人,研究生指导教师982人,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383人。
教师中在中华医学会等全国性学术团体中担任常委(常务理事)以上者67人,其中担任主任委员者15人(含候任主任委员和名誉主任委员),担任副主任委员者18人;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其中副主任委员3人;有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名师14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3个,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级5人、部级14人次、省级7人次,辽宁省高等学校学科拔尖人才2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19人,辽宁省普通高校专业带头人5人,辽宁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64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105人、千人层次88人。
2015年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2014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员名单,该校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王振宁教授、神经外科吴安华教授成功上榜,并同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至此,该校共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8人。[14]
中国医科大学学科建设
截至2015年6月,该校在6个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63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73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40个;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特色学科6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15]
据2017年1月的最新一期esi数据:中国医科大学国际排名第1163位,国内排名第59位,国内同类高校排名第7位, 辽宁省内排名第2位(第1位是 大连理工大学 );临床医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4个学科领域进入了世界排名前1%的行列。[16]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
基础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护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18]
博士学位授予点 | |||
一级学科 | 二级学科 | 二级学科 | 二级学科 |
基础医学 |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 免疫学 |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
病原生物学 | 法医学 | 放射医学 | |
临床医学 | 内科学 | 儿科学 | 老年医学 |
神经病学 |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 皮肤病与性病学 | |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 临床检验诊断学 | 外科学 | |
妇产科学 | 眼科学 | 耳鼻咽喉科学 | |
肿瘤学 | 运动医学 | 麻醉学 | |
口腔医学 | 口腔临床医学 | 口腔基础医学 |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
卫生毒理学 | 军事预防医学 | 少儿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 |
护理学 | 护理学 | ||
生物学 | 植物学 | 动物学 | 生理学 |
水生生物学 | 微生物学 | 神经生物学 | |
遗传学 | 发育生物学 | 细胞生物学 |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生物物理学 | 生态学 |
硕士学位授予点 | |||||
一级学科代码 | 一级学科名称 | 一级学科代码 | 一级学科名称 | 一级学科代码 | 一级学科名称 |
0101 | 哲学 | 0402 | 心理学 | 0710 | 生物学 |
1001 | 基础医学 | 1002 | 临床医学 | 1003 | 口腔医学 |
1004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1005 | 中医学 | 1006 | 中西医结合 |
1007 | 药学 | 1008 | 中药学 | 1204 | 公共管理 |
1205 |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
重点学科[19]
国家级重点学科 | 内科学(呼吸系病) | 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 | 外科学(普外) |
皮肤病与性病学 |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 ||
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 |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 ||
辽宁省重点学科 | 遗传学 | 细胞生物学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 免疫学 |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 |
内科学 | 儿科学 | 神经病学 | |
皮肤病与性病学 |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 临床检验诊断学 | |
外科学 | 妇产科学 | 眼科学 | |
肿瘤学 | 麻醉学 | 口腔临床医学 | |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 药理学 | ||
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 | 内科学(肾病) | 内科学(血液病) |
中国医科大学教学建设
截至2015年6月,该校国家级教学项目有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
中国医科大学旧校区
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1项,临床医学拔尖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1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精品课程11门,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教学团队2个,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精品教材2本,“十二·五”规划教材16本。
该校省级教学项目有示范性专业7个,品牌专业1个,本科教学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重点支持专业1个,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个,精品课程4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5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1门,教学团队10个,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实践教育基地(校外)2个,实践模拟教育基地1个,紧缺人才培养基地1个,精品教材8本,“十二·五”规划教材4本。2006年被评为辽宁省疾病预防与控制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培训基地[14][20]。
学校拥有3所综合性附属医院和1所专科性附属医院,开放床位9748张,牙科综合治疗椅270张。[14]
项目类别 | 项目名称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临床技能中心[21] |
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22] | |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 临床医学 |
国家级教学团队 | 临床医学导论教学团队 |
临床检验诊断学教学团队 | |
国家级精品教材 | 柏树令著《系统解剖学》 |
薛辛东著《儿科学》[23] | |
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 中国医科大学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 |
省级紧缺人才培养基地 | 辽宁省预防紧缺人才培养基地评估 |
辽宁省本科教学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 口腔医学 |
预防医学 | |
临床医学[24] | |
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公共卫生实验教学中心[25] |
法医学实验教学中心[26] | |
临床药学实践教学示范中心 | |
口腔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
形态学实验中心 | |
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27] | |
省级教学团队 | 临床检验诊断学教学团队 |
妇产科“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bl)教学团队 | |
细胞的化学与生物学整合课程教学团队 | |
放射诊断学教学团队[28] | |
人体形态科学教学团队[29] | |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整合课程教学团队 | |
儿科学教学团队 | |
基础病理学整合课程教学团队 | |
临床医学导论教学团队 | |
人类发育与遗传学整合课程教学团队 | |
辽宁省实践模拟教育基地 | 口腔医学院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30] |
省“十二·五”规划教材[31] | 《临床医学导论》(孙宝志著) |
《系统解剖学》(柏树令著) | |
《病理学》(王恩华著) | |
《法医学》(王保捷著) | |
省级精品教材[32] | 《临床医学导论》 |
《系统解剖学》 | |
《病理学》 | |
《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教程》 | |
《儿科学》 | |
《医用高等数学》 | |
《核医学教程》 | |
《预防医学》 |
特色专业
级别 | 项目名称 | 专业名称 | 年度 | 专业名称 |
国家级 | 特色专业 | 临床医学 | 2009年 | 护理学专业 |
医学影像学 | 2010年 | 预防医学 | ||
法医学 | ||||
省级 | 示范专业 | 临床医学 | 2008年 | 护理学 |
医学影像学 | 2009年 | 预防医学 | ||
法医学 | 2010年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口腔医学[33] | ||
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 临床医学 | 内容资料来源于学校官网[31] |
质量工程
级别 | 项目名称 | 课程名称 |
国家级 | 精品课程 | 组织学与胚胎学 |
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 | ||
护理学基础(高职) | ||
放射诊断学 | ||
妇产科学、法医物证学、药理学(网络) | ||
实验诊断学 | ||
法医病理学、生物医学文献与网络技术 | ||
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 生物化学 | |
省级 | 精品课程 | 妇产科学、病理学、病原生物学、生理学 |
生物化学、放射诊断学、细胞生物学、内科学 | ||
药理学、免疫学、口腔内科学、儿科学 | ||
法医病理学、诊断学、局部解剖学 | ||
护理学基础、法医物证学、医学遗传学、口腔修复学 | ||
医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生物医学文献与网络资源、传染病学、外科学、大学英语、急救护理学、流行病学 | ||
医用物理学、实验诊断学、医学伦理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神经病学、口腔颌面外科学 | ||
临床流行病学、中医学、眼科学、医学高等数学 | ||
精品视频公开课 | 流行病学、核医学、生活方式与健康学 | |
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 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32] |
中国医科大学对外交流
截至2015年6月,该校与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合作举办了联合学院,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丹麦、西班牙、朝鲜、芬兰以及澳门和台湾等国家、地区的87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关系,与世界银行(wbg)、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等机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有315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受聘为学校荣誉职称,近年来开展了61项重要国际合作项目,35个cmb项目[14]。
中国医科大学学术研究
中国医科大学建设成果
1996年至2003年,该校共获得国家、省(部)及市级科学技术
中国医科大学旧校区
奖359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30项,其中一等奖18项,二等奖76项,三等奖136项;获市、厅级科技进步奖125项[34]。获得2012年度辽宁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35-36]。2004年共发表cstpcd学术论文1429篇,在全国高校排名第37位;被引用2319次,排名34位;medline论文162篇,排名20位。2005年,该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经费首次突破1000万元,达到1134万元,获资助的重点项目是该校首次被批准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7]。
2009年,该校共发表istpcd学术论文2556篇,在全国普通高校排名第25位;scie收录论文349篇,在全国普通高校排名第62位。2010年,该校共获得纵向课题经费7746.03万元。其中:国家级科研课题98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协作课题15项,经费4913.63万元。部委级科研课题28项,经费共163.4万元。省级科研项目315项,经费2119万元。市级科研项目48项,经费550万元。共获国家、卫生部、教育部、辽宁省及沈阳市科学技术奖 48 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主持1项,参加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首次获得)、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省科学技术奖29项,含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6项。市科技进步奖12项,含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市科技振兴奖1项。另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38]。
2011年,该校共获得国家级科研课题15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
中国医科大学旧校区正门
金课题144项;获得国家、省部、市各级科技成果奖39项;2010年共发表cstpcd学术论文2502篇,在全国普通高校排名第27位;发表scie收录论文496篇,在全国普通高校排名第56位[39]。2011年年初至2011年9月7日,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0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72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6项、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1项,获资助经费5767万元[40]。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篇[41-42]。
截至2013年初,该校共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8项,位居东北地区第五,发表的nature和science论文与吉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共居东北地区前四[43]。在中国校友会网2012中国大学esi论文排行榜中位居第六十六位,总被引频次9796次,论文数1919篇,篇均被引次数5.10次[44]。
2013年,共组织鉴定科技成果29项,组织申报科技成果奖71项,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奖41项,其中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辽宁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182项,其中国家“863”、“973”课题3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66项,经费10703.13万元;教育部项目36项,经费908.5万元;辽宁省项目297项,经费4251.1万元。2012年,该校共发表cstpcd收录论文2837篇,在全国高校排名第39位,scie收录论文826篇,在全国高校排名第45位[45-46]。
2013年8月23日,孙贵范教授研究团队与瑞士联邦水科技研究所合作的研究论文“groudwater arsenic contamination throughout china”在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上发表。该研究利用水砷浓度以及地质、土壤、水文、气候等相关数据建立了中国地下水砷污染风险预测模型,结果显示中国受高砷污染地区总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生活在该区域近2000万人的健康面临威胁[47]。
中国医科大学科研平台
截至2015年1月,有国家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3个,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2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16个,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5个,辽宁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辽宁省研究中心6个,辽宁省转化医学研究中心13个;有辽宁省医疗中心32个[14]。
级别 | 实验室名称 | 实验室名称 |
国家重点实验室 | 内分泌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医学细胞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免疫皮肤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实验室 | 国家卫生计生委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 国家卫生计生委免疫皮肤病学重点实验室 |
国家卫生计生委小儿先天畸形重点实验室 | 国家卫生计生委艾滋病免疫学重点实验室 | |
辽宁省重点实验室 | 辽宁省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 | 辽宁省转基因动物研究重点实验室 |
辽宁省内分泌疾病重点实验室 | 辽宁省艾滋病免疫学重点实验室 | |
辽宁省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重点实验室 | 辽宁省医学影像重点实验室 | |
辽宁省妇科肿瘤与高危妊娠重点实验室 | 辽宁省晶状体学重点实验室 | |
辽宁省砷生物学作用与砷中毒重点实验室 | 辽宁省胃癌分子病理学重点实验室 | |
辽宁省肺癌早诊及分子病理学重点实验室 | 辽宁省呼吸疾病重点实验室 | |
辽宁省肿瘤药物与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 | 辽宁省免疫皮肤病学重点实验室 | |
辽宁省口腔疾病重点实验室[48] | ||
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 | 普通高等高校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 普通高等高校皮肤病重点实验室 |
普通高等高校胃癌分子病理及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 | 普通高等高校艾滋病重点实验室 | |
普通高等高校介入治疗与器材开发重点实验室 | 普通高等高校小儿先天畸形重点实验室 | |
普通高等高校免疫相关性呼吸疾病重点实验室 | 普通高等高校医学影像重点实验室 | |
普通高等高校自身免疫性内分泌疾病重点实验室 | 普通高等高校妇产科重点实验室 | |
普通高等高校低温分子生物学与器官保存重点实验室 | 普通高等高校晶状体重点实验室 | |
普通高等高校肿瘤药物与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 | 普通高等高校肿瘤病因与预防重点实验室 | |
普通高等高校实验动物生物工程与转基因技术应用重点实验室 | ||
沈阳市重点实验室 | 沈阳市实验动物转基因重点实验室 | 沈阳市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
沈阳市肿瘤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 | 沈阳市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49] |
中国医科大学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4年2月,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是卫生部全国医学文献资源共享网络东北地区中心馆,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咨询单位;馆藏纸质书刊118.26万册,电子资源计21tb;订购中外文全文书刊数据库31种,日文医学文献收藏尤其丰富,为全国日文医学文献中心馆[14]。
学术刊物
截至2014年2月,该校主办有各类学术期刊16种。其中《中国医科大
中国医科大学旧校区
学学报》创刊于1951年,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中国医科大学主办的医药卫生类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等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新技术、新经验。
所载论文或摘要被5家国际著名检索系统和14家国内著名数据库或检索刊物收录。获1999年、2004年获教育部科技司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2006年、2008年、2010年获教育部委托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开展的“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评比活动”优秀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校质量奖。中国科技信息所2011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公布的数据为:影响因子为0.343,总被引频次为853[14][50]。
中国医科大学学术交流
2009年,中国医大免疫皮肤病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陈洪铎院士作为大会主席主持国际美容皮肤科大会(意大利)。2010年,该校获外国专家局“引智项目”2项,经费9.7万元。2009年至2011年,该校共承办了国际性学术会议7次,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26次[38][51-52]。
中国医科大学文化传统
校徽
中国医科大学新校徽
徽志为三角变形,底色为中国红色,外框由内白外红三条弧形边组成,徽志中间cmu三个白色英文字母是中国医科大学的英文缩写,白色的中国医科大学中文与英文全称上下排列位于徽志下缘上方。
标识造型为三角形,外框由三条弧形边组成,代表着中国医科大学、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其前身为原满洲医科大学)和原私立辽宁医科大学(其前身为原私立盛京医科大学);表示中间cmu英文字母是中国医科大学的英文缩写,象征医学教育事业为圣洁的事业;郭沫若所写中国医科大学中文与英文全称位于标识下缘上方,寓意中国医科大学的事业永存并会更加发扬光大。表示颜色采用中国红和白色组成,蕴含着中国文化哲学理念和中国医科大学红色血脉。红色象征着吉祥、喜气、热烈、斗志、生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医科大学的红色光荣历史。白色象征着纯洁、高尚、神圣、不容妥协、难以侵犯的气韵。
校训
政治坚定,技术优良
产生背景:1932年2月22日,中国医科大学(当时称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在江西举行开学典礼,首任校长贺诚作报告,在报告中强调了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医科大学要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办学方针的指示。校训取自毛泽东同志的指示[53]。
校歌
站在卫生工作的最前线
中国医科大学校歌
,
我们是新医学的技术工作者,
我们是新中国救护的先锋。
在艰苦的斗争中,
学习紧张、朴素、仁慈、谨慎的作风,
创造政治坚定、
技术优良的干部,
为革命工作,为大众服务。
我们正是社会的治疗家,
使受伤的祖国走向健康,走向新生。
同学们努力学习,勇敢前进,
建设新医学的责任,
毛泽东主席为中国医科大学题字
担落在我们双肩![54]
题词。硕士点
73(二级学科) 个
博士点
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个。学校类型
医药
属 性
省部委重点共建高校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所属地区
辽宁沈阳
现任校长
闻德亮[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