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科技学院历届毕业证样本图片由求职必备网搜集整理发布,毕业证样本有多处防伪标识。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院校简介:学院始建于1975年,其前身是国家地震局天水地震学校,1985年升格更名为“地震技术专科学校”,1992年更名为“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2月升格更名为“防灾科技学院”。防灾科技学院隶属于中国地震局,是全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院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并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截至2018年4月,学院图书馆馆藏图书87万册、电子图书77.5万册,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到3.25万元;建有30个本科专业;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1-2]。。属性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
主管部门
中国地震局。类别
公立高校[4]。
该校设有30个本科专业,包括:
防灾减灾核心类专业:地球物理学、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测绘工程、地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公共事业管理(应急管理)等;
防灾减灾支撑类专业:工程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通信工程、地理科学、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应用心理学等;
防灾减灾拓展类专业:金融学、投资学、会计学、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英语等[1]。
防灾科技学院师资力量
据2018年12月学院官网资料显示,该校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
防灾科技学院
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9.4%,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3.7%。
学院拥有一批包括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地震系统先进工作者、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地震局“优秀人才百人计划”人选、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省级优秀教师等在内的专家和教授。拥有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8个省部级教学团队。
同时,学院作为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培训基地,与中国地震局各研究所及全国地震台站对口共建,引进了包括汶川地震灾害损失评估首席专家袁一凡在内的10余名专家教授到校任教,聘请了地震系统5位院士为学院顾问,17位研究员、教授为学院客座教授[5]。
防灾科技学院学科建设
截至2013年11月,该校专业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和经济学等五大学科门类。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工作单位。拥有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发展学科[1-2]。
河北省高校新增重点发展学科:固体地球物理、地质工程
防灾科技学院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18年4月,该校被教育部批准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单位;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批准为“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该校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高地、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等各类“质量工程”项目。获得第五届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以及第六届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1][6]。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与工程
省级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高地:防震减灾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高地(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公共事业管理)[2]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地球物理学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防灾科技学院——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6]
实践教学
截至2018年4月,该校建有地震科学、工程地震、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等多个实验中心,有各类实验室86个,拥有各类地震监测类仪器;有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00多个[1][6]。
防灾科技学院学术研究
防灾科技学院科研平台
截至2018年4月,该校建有省部级重点建设实验室(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规划与地震应急救援重点实验室),与危机响应与管理信息系统国际研究协会签署合作共建灾害信息与应急管理系统国际合作实验室[1][7-8]。建有高教研究所、综合减灾研究所等研究机构[4]。
防灾科技学院建设成果
截至2018年4月,该校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科技攻关计划项目、“863”计划课题、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等多项高水平应用研发项目,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防震减灾科技成果奖等)[1]。
2013年,该校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8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地震局教师科研基金2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6项、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地震局政策法规研究课题8项、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科技类)5项、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人文类)8项、廊坊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自筹经费项目2项[9]。
截至2013年11月,有49项科研项目通过评审验收,其中地震行业科研专项1项、技术服务项目1项、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2项、中国地震局教师科研基金21项、河北省高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防灾减灾青年科技基金6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15项。获得专利17项[10-11]。
防灾科技学院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7年底,图书馆纸介藏书达88万余册,藏书以地球科
防灾科技学院图书馆
学、工业技术、自然科学、文化科学教育、经济、社会科学类为主,同时还适当采集哲学、心理学、政治法律、文学、艺术等多种学科类文献。2018年,图书馆订阅期刊1789余种、报纸113种。
图书馆购置了“汇雅书世界”、“中国期刊网(cnki)”、“万方数据”、“库克数字音乐图书馆”、“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台湾学术文献数据库”、“外文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特色学科服务平台”等40个电子资源数据库,包括77万种中外文电子图书、12000余种电子期刊,550万篇博硕士论文、450万篇会议论文。
图书馆自建了长达4000小时的视频资源数据库并投入使用[12]。
学术刊物
该校面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出版的《防灾科技学院学报》在地震系统和相关行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所刊文章被《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并荣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期刊优秀奖、教育部首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被列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遴选)刊物[2]。
防灾科技学院文化传统
校训
崇德博智,扶危定倾
“崇德博智”,出自防灾减灾鼻祖张衡之《应间》:“君子不患位
代校歌[13]
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意为崇尚道德、博取智慧,取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之意,寓含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办学理念。
“扶危定倾”,原意谓匡救危急倾覆中的国势。《周书·梁御传》:“宇文夏州英姿不世,算略无方,方欲扶危定倾,匡复京洛”。既寓含办学理念——培养经世安邦的栋梁之才(原义),又凸显了办学特色——防灾减灾、扶危救难(引申义)。训导师生巩固专业思想、立志献身防灾减灾事业,报效国家、服务人民[14]。
学院精神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团结奉献[15]
校风
仁爱、严谨、俭朴、担当
“仁爱”,是中华民族的至高美德,作为从事防灾减灾
防灾科技学院校景(12
公益事业的大学和师生,更应该具备助难济困、扶危定倾的爱心仁德和公益精神。“仁爱”体现了学院的核心价值诉求和所肩负的特殊使命。
“严谨”、“俭朴”,是优良的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是大学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学院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团结奉献”的高度概括。
“担当”就是勇挑重担、敢于负责,体现了大学人应该具备的强烈社会责任感。防灾学院人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为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而奋斗,更应该具备敢于负责的担当精神[16]。
防灾科技学院校歌
大爱无疆[17]
防灾科技学院学校领导
防灾科技学院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齐福荣
院长:姚运生
副院长:刘春平、石峰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光
党委副书记:李军
总会计师:梁瑞莲[18]
防灾科技学院历任领导
党委书记 | 校长/院长 | ||
姓名 | 任职时间 | 姓名 | 任职时间 |
冯学诚 | 1976.3—1976.12 | 冯学诚 | 1976.3-1976.12 |
何风 | 1976.12—1980.4 | 何风 | 1976.12-1980.4 |
高逢春 | 1980.9—1984.2 | 朱凤鸣 | 1984.8-1991.6 |
刘琳 | 1984.2—1987.3 | 苗良田 | 1991.6-2000.4 |
赵文栋 | 1987.3—1991.6 | 何振德 | 2000.4-2006.8 |
谢树清 | 1991.6—1994.9 | 资料来源于学校官网[19] | |
王玉秀 | 1994.9—1997.6 | ||
苗良田 | 1997.6—2000.11 | ||
何振德 | 2000.11—2006.8 |
防灾科技学院地理位置
学校地址。现任领导
院长:姚运生
本科专业
30个
硕士点
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硕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
院系设置
地球科学学院、生态环境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地质工程学院等
院 训
崇德博智、扶危定倾
院庆日
5月9日
地 址
河北省三河市燕郊开发区学院街465号(101601)
院校代码
11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