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东软学院毕业证样本及介绍毕业证样本图由教育部统一印制发放给各个大学,成都东软学院毕业证样本及介绍由求职必备网搜集整理发布,样本图片有多处防伪标识。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2003年,成都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成立,并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成都东软学院;2015年通过新建本科院校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评估。成都东软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由东软出资举办的一所民办普通高等院校,入选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单位。。据2018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占地面积592.58亩,总建筑面积19.85万平方米,共有在校生1万余人;设有6个系和2个教学部,设置20个本科专业、1个高职专科专业。[1]据《成都东软学院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显示,学校共有专任教师542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164人。[2]。主管部门
四川省教育厅
现任领导
董事长:刘积仁
党委书记、院长:张应辉
高职专业
1个
本科专业
20个
院系设置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信息与软件工程系、信息管理系、商务管理系、数字艺术系、应用外语系
校 训
精勤博学 学以致用
地 址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青城山镇东软大道1号
院校代码
12636。简 称
成都东软、东软学院
创办时间
2003年
类 别
民办高校。属性
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国家级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 |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2年) |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单位(2016年)
主管部门
四川省教育厅。类别
民办高校。[1]
院系 | 专业 | 学制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本科 |
网络工程 | 本科 | |
物联网工程 | 本科 | |
信息安全与管理 | 专科 | |
信息与软件工程系 | 软件工程 | 本科 |
信息工程 | 本科 |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本科 | |
信息管理系 | 电子商务 | 本科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本科 | |
物流管理 | 本科 | |
商务管理系 | 财务管理 | 本科 |
资产评估 | 本科 | |
人力资源管理 | 本科 | |
市场营销 | 本科[14] | |
数字艺术系 | 动画 | 本科 |
数字媒体技术 | 本科 | |
工业设计 | 本科 | |
艺术与科技 | 本科 | |
应用外语系 | 英语 | 本科 |
商务英语 | 本科 | |
日语 | 本科[15] |
成都东软学院学科建设
据2018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成都东软学院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6]
成都东软学院师资力量
据《成都东软学院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显示,学校共有专任教师542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16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3%,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41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5.8%。[2]
据2018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有10余名外籍专家和教师参与学校英语、日语和专业课的教学;学校从东软集团、思科、sap等it企业聘请30多名教师到学院授课,同时定期选派在校教师到东软集团的相关企业参与开发。
2009年,学院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四川省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7]
2010年,王春秀教师被评为“四川省教学名师”。[18]
2012年,刘明理教师被评为“四川省优秀教师”。[19]
2014年,张兵、杨瑞良2名教师被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评为“四川省民办学校优秀教师”。[20]
2015年,钱永胜教师被评为“四川省优秀教育工作者”。[21]
成都东软学院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据2018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4个省级重点特色专业、3个省级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4门省级精品课程。
学校大学生创业中心先后被评为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示范高校、成都市已建创新创业载体(苗圃)、 成都创新地标等,2017年成功备案四川省省级众创空间。[1]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络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动画、网络工程等
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软件工程、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省级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动画[22]
省级精品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影视剪辑艺术、企业沙盘模拟实训[23]
培养模式
据2018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办学十五年来,学校构建了产教融合、面向应用的办学体制,形成了校企合作、协同共赢的运行机制,在全校范围实施了topcares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topcares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借鉴国际工程教育发展的最新成果——cdio(构思 、设计、实现、运行)工程教育模式,依据it人才能力指标,构建了综合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八大能力体系(技术知识与推理、开放式思维与创新、个人职业能力、沟通表达与团队工作、态度与习惯、责任感、价值观、应用创造社会价值)。[24]
教学成果
据2018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共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项,累计为社会培养了2万余名毕业生,2013年以来各年度就业率均在95%以上。[1]
校园环境
成都东软学院教学合作
据2018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已与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国际大学、英国斯旺西大学、爱尔兰莱特肯尼理工学院、日本神户国际大学、波兰华沙理工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等近60所国外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与爱尔兰莱特肯尼理工学院共建了创新创业中心,与美国休斯顿技术中心签订了创新创业合作协议;开展了留学生学历教育、海外实训项目、跨文化项目、交换生项目等多种合作形式,每年来校长短期留学生30余人,出国留学和短期交流学生60人左右。[1]
成都东软学院获得荣誉
据2018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被省级政府部门授予四川省十大高校品牌、四川省文明校园称号;被市政府及行业协会评为成都市软件人才产销衔接先进培训机构、市职业技能竞赛先进单位、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内保“先进单位”、成都软件行业协会优秀会员单位;获评都江堰市“平安单位”、市“人才开发先进单位”。2014年学校获得教育部第三届全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奖,连续两年获得“全国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优秀论文优秀奖”,连续两年被华西都市报及多家主流媒体评选为“四川省十大教育品牌”,并被授予“影响中国西部的教育品牌”。[1]
校园环境
成都东软学院学术研究
成都东软学院科研平台
据2018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成立了旅游产业与技术研究所[25]、普适计算研究所[26]、网络空间安全研究所[27]、新媒体传播与应用研究所[28]、高等教育研究所[29]、移动互联网实验室等8个校级研究所和实验室。[1]
成都东软学院科研成果
据2018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近三年来,学校承担教育部及省市级纵向科研项目71项,签订技术开发、咨询、成果转化等横向产学研合作项目19项;共获得软件著作权4项,授权专利7项;共发表学术论文362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40篇,sci检索论文6篇,ei检索论文9篇,istp检索论文5篇,其他国际会议论文26篇。[1]
成都东软学院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据2018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图书馆共有馆藏纸质图书40余万册,藏书体系以计算机、信息管理、动漫、艺术、多媒体等为重点并覆盖经济学、心理学等其它学科门类;馆藏电子图书64万余册,同时拥有与学院所有学科专业相关专题的电子期刊数据库。[30]
成都东软学院文化传统
成都东软学院校徽
校徽
成都东软学院校徽图案由青山、塔楼、连廊、流水四种元素组合而成。
背后的青山,既体现学院背靠青城山的特殊环境,同时象征坚毅挺拔的人文精神。
下方的水流,象征都江堰水利工程,既体现学院的特殊地理位置,同时象征科学和文化精神长流不息,造福人类的寓意。此外,水流的造型借鉴东北大学校徽中将水流与代表东北方的艮卦相结合的图形,体现学院“神韵源自东大,力量始于东软”的背景。
正中挺拔的塔楼,是学院的标志性建筑,同时象征积极向上、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
塔楼下方的连廊既是学院标志性建筑的一个副局特色的组成部分,同时可以被看作由连贯的字母it所组成的桥梁,象征学院办学理念和特色——架设it教育与产业应用的桥梁。[1]
成都东软学院校训
精勤博学 学以致用[31]
精勤:意思是精专、专心、勤奋、勤勉。《后汉书·冯勤传》:“以图议军粮,在事精勤,遂见亲识。”唐·韩愈
成都东软学院(8
《进学解》有言:“业精于勤,荒于嬉”。“精”字强调探究、精专、专注、深湛、严密。“勤”字强调勤勉、勤奋。
博学:意思是广泛地学习,并且有博大包容的眼光与胸怀。《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以致用:意思是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论语》中提到:“学而时习之” “传不习乎”,这里的“习”字,含有践履的意思;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强调不但要“认识”,还要“实践”。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强调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些思想都传达着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思想。
“精勤博学”强调的是为学为人的态度和原则,并诠释了“学”的程度、方式方法和范畴。“学以致用”旨在倡导将学与用紧密联系起来,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将知识运用于实际应用,并在应用中敢为人先,勇于创新,使所学能够真正为社会创造价值,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达成“教育创造学生价值,学生创造社会价值”的目标,彰显教育的价值和使命。
“精勤博学”倡导的是一种精专勤勉的精神和广泛学习、兼收并蓄的态度,“学以致用”则诠释了“学”的最终导向的目标——“用”,强调将所学运用到具体实践应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