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上海理工大学拥有(毕业证)是什么样的的工作环境。立即免费加入求职必备网。看看您认识哪些上海理工大学(毕业证)是什么样的。上海理工大学(毕业证)是什么样的及介绍由求职必备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院校简介:上海理工大学(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上海市重点建设大学、沪港大学联盟成员、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中国知识产权发展联盟常务理事单位、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入选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截至2018年11月,学校辖15个学院,2个教学部;拥有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以及省部级科研平台2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2个;2个学科位居esi全球前1%;全日制本科生17000余人,研究生7500余人。[1-4]。博士点
一级学科8 个
博士后流动站
4个
校 训
信义勤爱 思学志远
校 歌
《上海理工大学校歌》
专职院士
2 人
主要院系
机械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管理学院、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等
国家重点学科
1 个
学校地址
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516号
学校代码
10252
主要奖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双聘院士
2人。简 称
上理工、上理、usst
创办时间
1906年
类 别
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理工类
属 性
省部共建大学
上海市重点大学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111计划
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属性
省部共建大学
上海市重点大学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111计划
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
所属地区
中国·上海
现任校长
丁晓东
知名校友
徐志摩、李公朴、孟建柱、黄奇帆、戴军、童夫尧、洪海天等。所属地区
中国·上海
学校类型
理工类
属性
省部共建大学|上海市重点大学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主管部门
上海市
类别
公立大学
知名校友
徐志摩、李公朴、孟建柱、黄奇帆、戴军、童夫尧、洪海天等。1984年被批准为全国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同年获得全国第一个系统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
1986年获得制冷与低温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最早拥有该学科博士点授权的三所高校之一;1988年,培养的国内第一个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博士毕业。
1988年,台、港、沪三地沪江校友联合上海机械学院在沪江大学原址设立“沪江城中区商学院”暨复办沪江大学商科。
1992年4月至5月,上海机械学院参加上海市科技结合生产重点工业会战第五次科技攻关招标活动,成为中标数最多(8项)的单位。[11]
1993年创建工业工程专业,是上海市最早设立该专业的高校。
1991年经国家人事部和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建立学校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94年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上海机械学院更名为华东工业大学。
德文医工学堂——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
德文医工学堂
1907年10月1日,由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创办的上海德文医学堂举行了开学典礼,校址设在1899年埃里希·宝隆创办的同济医院对面的白克路(今上海凤阳路)。
1908年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开始在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新址建设校舍。
1912年,德文医学堂增设工科,校名改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并先后开设机电科、土木科和机师科。
1917年3月17日,上海法租界当局接管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原址和校产。1918年,中法两国政府开始协商在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原址共同办校。1919年3月10日和4月16日,华法教育会中方会长蔡元培分别致函法国驻沪总领事和法国驻华公使,建议由他们负责将同济医工学堂改建成一所华法学校,以与他们在北方筹建的北京中法大学遥相呼应,并向法方保证“确保有关法国各方与之建立永久和牢固的关系”。1920年,中法两国政府将原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改建为中法国立通惠工商学校。
1923年升格为中法国立工业专门学校。1929年更名为中法国立工业专科学校。
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
1931年,学校又以本校学制及课程与教育部所颁布的《专科学校组织法》和《修正专科学校规程》的规定不相符合,高于专科学校的水平和标准,呈请改为独立学院,获准于9月1日正式改为中法国立工学院。1940年6月起,中法国立工学院停办。1940年秋,由中法两国政府派人员组成“中法国立工学院院产保管委员会”,负责保管学校财产。工学院关闭后,其校舍或工厂一部分被中法大学药学专修科、法国在沪企业、法童实业学校等相关单位借用。1943年8月,汪伪政权收回法租界后,工学院课堂大楼及学生宿舍成为法军临时兵营。1943年秋,为确保中法共有财产不落入敌伪手中,中法国立工学院校友自发成立“校友会复校运动委员会”,并创办私立中法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以承接之,其经费由中法教育基金委员会和社会热心人士资助,教职员多为前工学院教员。1946年,中国政府接收中法联合办校的校舍和设备以及中法高工,并将重庆的国立高级机器职业学校迁沪并入,主导成立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
1949年解放后,学校几经易名和发展,先后经历华东工业部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上海第一机器制造工业学校、上海动力机械专科学校、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动力机器制造学校、上海机械制造学校等阶段,1983年升格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12]
1991年国家教委、国家科委联合召开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主要是本科院校参加,只有三所高专参加,其中之一就是上海机械专科学校。1992年国家教委、机械工业部在学校召开高专的科研工作讨论会,并要在全国高专中推广学校“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办学方针。
1993年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1993年10月,电气技术专业被国家教委确定为第一批全国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994年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再次召开,高专中只有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参加,学校也受到国家教委表扬。
上海理工大学合校之后
上海理工大学揭牌及领导题词(2
1996年5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同属机械工业部的华东工业大学(原上海机械学院)与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上海理工大学。1997年3月20日,学校举行组建庆典和揭牌仪式,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邵奇惠、上海市委副书记龚学平为上海理工大学揭牌。为纪念前身沪江大学,英文校名定为“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8年,学校由机械工业部划转上海市人民政府管理。
1999年,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并入学校。
2003年7月,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两校部分资源参与组建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学院和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学院。
毕业季(6
2005年1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和上海理工大学合作组建,并由钱学森同志亲自题词命名的“上海系统科学研究院”在学校挂牌。
2005年11月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举行共建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学院签约仪式。
2006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学校与谢菲尔德大学、利兹大学等9所英国著名大学携手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作创建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同年,“现代微创医疗器械及技术”被列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是上海市地方高校的第一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08年,原上海海洋大学军工路318号校址、原上海电机学院军工路1100号校址并入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同年,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高校。
2011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13]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2012年,上海理工大学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电缆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上海工业锅炉研究、上海电气集团中央研究院等沪上8家原国家机械工业部科研院所合作组建“机械工业共性技术上海研究院”和“机械工业上海研究生院”、“上海理工大学卓越工程研究生院”。同年,学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4-15]
2014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学校与德国汉堡应用技术大学、科堡应用技术与艺术大学和富特旺根应用技术大学合作设立上海理工大学中德国际学院。
2015年9月1日,学校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共同发起组建上海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16]
2016年,上海理工大学成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同年,学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17]
2017年6月,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8月,被认定为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11月,学校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共同筹建的“智慧医疗光学实验室”揭牌仪式在瑞金医院举行;学校成为中国校企产学研创新联盟理事单位,并在第十一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上荣获中国校企合作好案例奖。12月,学校与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签约共建“太赫兹技术口岸安全联合实验室”;中国知识产权发展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上海理工大学成为该联盟常务理事单位。同年,学校联合麻省理工学院、汉堡大学成立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学校入选首批“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机构”。[18-24]
2018年1月17日,学校与莫斯科国立大学签约共建“太赫兹技术创新国际联合实验室”,是上海市第一批建设的3个国际联合实验室之一。1月22日,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3月,上海理工大学成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入选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示范基地。5月,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正式通过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aacsb)的国际认证,成为大陆地区第20所及非教育部高校第1所通过aacsb国际认证的大学。6月,学校“卓越工程2.0一流专业发展计划”获批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首批入选项目。7月,学校牵头成立全国首个最大的康复机器人学术组织——中国康复医学会技术转化与产业促进专业委员会康复机器人联盟,联盟挂靠单位为上海理工大学。8月,学校入选国家“111计划”。11月,成为沪港大学联盟创始成员。12月,学校“上海太赫兹波谱与影像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省部共建协同创造新中心。[2-3][25-32]
2019年2月,上海理工大学入选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是唯一入围的上海市属高校。[33]
上海理工大学办学规模
上海理工大学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11月,学校设有研究生院、15个学院、2个教学部,有56个本科专业,拥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4]
院系专业目录 | |
学院名称 | 专业名单 |
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35] | 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网络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36] | 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工商管理、会计学、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公共事业管理、工业工程 |
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37]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 |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38] | 英语、德语、日语 |
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 | 环境工程、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39] | 出版学、广告学、传播学、印刷工程、包装工程、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 产品设计、工业设计、动画 |
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 | 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技术、医学信息工程、假肢矫形工程、制药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
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 |
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其他学院 | |
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 | 上海理工大学中德学院(上海-汉堡国际工程学院) |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上海理工大学沪江学院 |
上海理工大学工程科技学院 | 上海理工大学基础学院 |
上海理工大学音乐系 | 上海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40] |
上海理工大学体育教学部 | 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
上海理工大学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7月,学校建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8个上海市重点学科,3个国家国防特色学科,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硕士专业学位种类;18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领域;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拥有1个上海市ш类高峰学科,4个上海市i类高原学科,1个学科参与上海市iv类高峰学科建设。[41-42]
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光学工程
esi全球前1%学科(2个):工程学、材料科学[43]
机械工业部重点学科(7个):动力机械及工程、系统分析与集成、热能工程、光学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 、工程热物理、系统工程[44]
国家国防特色学科(3个):光学、能源、控制[45]
上海市重点学科(8个):系统分析与集成、系统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医疗器械工程、光学工程、印刷出版、制冷与低温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46]
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5个):动力机械及工程、经济系统运作与调控、建筑环境工程与节能、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44]
上海高校一流学科(6个):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系统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机械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6个):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系统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机械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管理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系统科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27个):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软件工程、力学、系统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公共管理、工商管理、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数学、物理学、化学、新闻传播学
专业学位硕士种类(11个):国际商务硕士、金融硕士、翻译硕士、工商管理硕士、会计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出版硕士、艺术硕士、工程硕士(含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仪表工程、动力工程、电气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建筑与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环境工程、物流工程、车辆工程、工业工程、项目管理、食品工程、生物工程、化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18个领域)[47]
上海理工大学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6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664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688人,博士生导师17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69人。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4人(含双聘);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16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5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48]
两院院士(4人):庄松林、林宗虎、汪应洛、顾敏[49-5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陈康民、张忠孝、高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2人):华泽钊、林宗虎
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委员会专家(1人):张忠孝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庄松林、陈康民、王树林、林宗虎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6人):张忠孝、刘平、陈斌、常兆华
全国优秀教师(4人):黄晨、陈大文、高岩、朱坚民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邓红文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3人):邓红文、窦晓鸣
上海市领军人才(4人):徐福缘、杨俊和、张华、杨茉
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6人):刘宝林、宋成利、许键、于安东、董琼、黄影平[52]
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热工教学团队(2009年,杨茉)[53]
上海理工大学教学建设
截至2017年9月,学校在人才培养平台方面,拥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以及省部级平台51个。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市级精品课程44门。
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54]、热能与动力工程[55]、光信息科学与技术[56]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6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印刷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认证专业(4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材料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57]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经济管理实验中心[58]、现代出版印刷实验中心[59]、能源动力工程实验中心[60]
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传热学、建筑环境学、光学信息技术[61]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沪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验区
上海理工大学学生培养
学校围绕“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定位,致力于培养学生有思想的头脑、国际化的眼光,持续贯彻“对接行业、改造专业、引导就业”的理念,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和”上海市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试点单位“。[62]
上海理工大学本部侧门
学校在2004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评优秀,2017年顺利完成了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4年-2017年,学生先后获得了世界头脑奥林匹克竞赛决赛冠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大赛一等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决赛金奖、全国大学生空手道锦标赛冠军等国内外1000余项赛事的奖项;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提名2篇。
学校确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建立起全程化、全覆盖的“课堂教学-创新实验-项目训练-企业孵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校在国内率先开设创业实验班和创业管理第二专业,同时,作为上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首批四家受理点之一,累计培育146个项目,成活率近62.3%,获得了一大批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及全国性大奖,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创业者。学校持续推进专业国际认证、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等,2013年在国内首个以纯本土专业通过德国工科专业权威认证asiin认证,学校共有8个专业通过国际认证,5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1个专业通过住建部行业协会专业认证。[12][63]
2018年上海理工大学最近推出师生学术共同体交流计划,为学生随导师出境交流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每位教师到境外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时,最多可以带4名学生,学校为每名教师和学生提供最高1万元经费资助。[64]
上海理工大学合作交流
学校与杨浦区人民政府、上海电气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分别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原隶属机械工业部的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电缆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上海工业锅炉研究所、上海电气集团中央研究院等共建“机械工业共性技术上海研究院”和“机械工业上海研究生院”;与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共建“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共建“上海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与上海电气集团、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工业锅炉研究所、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上海华谊(集团)公司、东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上海长海医院等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建成以“军工三证”为主的军工科研资质体系,光学、能源和控制三个领域被国防科技工业局批准成为国防特色学科。
学校是国内最早开办国际合作办学的高校之一,建有中英国际和中德国际2个中外合作办学学院;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爱尔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校留学生1000余人、学历留学生500余人。与asiin合作成立中欧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专门研究国际第三方独立认证机构开展高等教育专业认证的方法和标准。在电子商务领域,参与联合国有关网上争议解决文件的起草工作。学校大力引入国际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积极参与国际科研合作,建设国际实验室,与英国精密测量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联合实验室,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共建“中德环境岩土与地质工程研究中心”,与美国keysight公司共建“上海理工大学—keysight国际联合实验室”,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共建“超网络研究(中国)中心”,联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德国汉堡大学成立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与莫斯科大学共建太赫兹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与德国工业4.0孵化器——弗劳恩霍夫协会ipk、ipa、ikts研究所推进共建智能制造国际实验室,引进海外院士团队启动大飞机增材制造项目建设,与英国考文垂大学共建先进制造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中国周边经济研究中心”。学校将优秀历史建筑群改造成沪江国际文化园,成为国际文化交流新地标。[6][65-67]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学校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初级中学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68]
上海理工大学学术研究
上海理工大学研究机构
截至2019年1月,学校有45个研究院(所),26个研究中心;拥有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以及省部级科研平台27个。[69-70]
类别 | 名称 | |
国家级科研平台 |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工业过程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国家工程实验室 | 分子免疫疹断试剂国家工程实验室 | |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 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 |
111计划 | 太赫兹生物医学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 |
国家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 国家光学仪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 |
省部级科研平台 |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 | 现代光学系统 |
动力工程多相流动与传热 |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重点实验室 | 新闻出版总署数字传播科学 | |
机械工业联合会重点实验室 | 机械工业精密磨削技术 | |
机械工业环保制冷剂应用研究 | ||
机械工业汽车底盘机械零部件强度与可靠性评价 | ||
机械工业数控机床优化技术 | ||
机械工业精密光电测试技术与仪器 | ||
机械工业煤(气)高效燃烧与超低排放控制 | ||
民政部重点实验室 | 神经功能信息与康复工程 | |
上海市军民融和基地 | 超精密光学制造 | |
上海市国际联合实验室 | 太赫磁技术创新 | |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 | 出版融合发展 |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现代微创医疗器械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 |
教育部光学仪器与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 ||
省部共建协同创造新中心 | 上海太赫兹波谱与影像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
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上海康复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上海食品微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1] | ||
上海粉末冶金汽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上海数控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 超精密光学加工与检测 | |
led器件检测 |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工程研究中心 | 新闻出版总署数字印刷 | |
省部级科研平台(文科类) | 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 | 行政体制改革与服务型政府建设 |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 | 基于互联网+的上海创新研究发展 |
学校设有机械工业共性技术上海研究院(机械工业上海研究生院)、上海系统科学研究院、上海光机电集成技术研究院、上海太赫兹技术创新研究院、上海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协同创新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虚拟制造技术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现代医疗器械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电子商务发展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机器智能研究院等市级或校级研究院。[72]
截至2017年8月,学校获批以下5个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人才培养产学研联合实验室:
与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微创医疗器械人才培养产学研联合实验室”
与东方钢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共建的“产业互联网人才培养产学研联合实验室”
与上海西派埃自动化仪表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共建的“智能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人才培养产学研联合实验室”
与上海光和光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先进光学制造人才培养产学研联合实验室”
与上海金枫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功能性黄酒先进酿造技术人才培养产学研联合实验室”[73-74]
上海理工大学科研成果
学校承担和参与多项“973”、“863”和国家重大仪器专项等国家级重点项目及省部级科研攻关项目。2012年学校获各级科技成果80项,其中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特种光栅的精确制备及应用技术获高校科技成果发明二等奖。2010年-2012年学校获授权专利1000多项。2014年1月至2014年5月,学校各学院(部)科研到款纵向到款2988万元,横向到款2744万元,合计到款5732万元。[75-78]
在2011年度国家大学科技园评价结果中。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被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评价为a类(优秀)科技园,在86家国家大学科技园中排名第六。
2016年,学校科研经费当中纵向科研到款经费达到 1.335亿元,连续4年突破亿元大关,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6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12项。[79]
截至2018年6月,近三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项57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269余项;esi高被引论文63余篇;授权发明专利902余项。国家大学科技园全国排名第6,技术转移中心全国排名第7,科研经费和发明专利长期名列全国高校50强。在2015年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评价中,学校技术转移有限公司以全国第21名,上海市第2名的成绩获评优秀。学校具备军工科研资质,积极为国防建设服务。[80]
上海理工大学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创立于1908年,目前
上海理工大学湛恩纪念图书馆(16
除军工路主馆(湛恩纪念图书馆)外,还有军工路1100号校区分馆、军工路南校区分馆和复兴路校区分馆(中英国际学院图书馆)。截至2015年12月,馆藏中外文期刊合订本118318册,订购现期中文期刊913多种、外文期刊24种;馆藏纸质图书近148万册,电子图书749万种;订购中外文各类数据库47种;自建学校硕博论文数据库1个。文献语种包括中、英、法、德、俄、日。[81]
●学术期刊
《上海理工大学报》报头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是由上海理工大学主办的理工科综合性学术刊物,1979年创刊。学报主要报道系统科学与复杂性科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光电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机械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科学、传媒出版科学以及基础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和科研实践成果。期刊被ca、aj、scopus、cajced、scd等数据库收录,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荣获1999年上海市高等学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一等奖、1999年全国优秀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2004年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及优秀出版质量奖、首届上海市高校特色科技期刊、2013年上海市期刊编校质量优秀奖、2016年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等荣誉。[82]
上海理工大学文化传统
上海理工大学校训
信义勤爱,思学志远
释义:
上理工纪念刘湛恩烈士活动(23
信,乃信崇真理,信而有征,讲信修睦,诚信不欺;义,即仁义礼智,遵道秉义,义薄云天,见义敢为;勤,则奋发勤勉,勤学好问,将勤补拙,业精于勤;爱,需大雅博爱,修身自爱,爱人以德,爱国敬业。
“信义勤爱,思学志远”,便是继往开来之精髓。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学者,当慎思明辨,以思导学,思而创新,思以促变。学如登山,动而益高,学富才高,学无止境,方能至真。古人云:“非澹漠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立志,乃学业起点,事业基础。追名逐利者,岂能有经邦高志。少年志高,定有胜于欧洲、雄于地球之时。纵暮年伏枥,仍志在千里。是故心平意远,专心致志,高瞻远瞩,定有所作为。[83]
上海理工大学校歌
上海理工大学校歌
滔滔奔流浦江水 汹涌澎湃东海滨
巍巍驻守沪江畔 百年理工著华章
穿越历史承继荣光 五湖四海桃李芬芳
满载世纪强国梦想 你托起华夏朝阳
我们迈开新时代的步伐 担起明日天下兴亡
诚义勤爱思学至远 燃起青春炽热的火焰
我们迈开新时代的步伐 肩负祖国未来栋梁
诚义勤爱思学至远 祖国荣誉捧起在心间
滔滔奔流浦江水 汹涌澎湃东海滨
巍巍驻守沪江畔 百年理工今日辉煌
海纳百川铸就你神奇想 科教兴国化为你翅膀
世界瞩目乾坤朗朗 我们并肩创美好新希望 希望 希望[84]
上海理工大学校区环境
上海理工大学80
上海理工大学现有5个校区:军工路校区(校本部)、军工路南校区、军工路1100号校区(上海理工大学基础学院)和复兴路校区(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校园总面积1500余亩。
军工路校区(校本部)共有3个大门:杨浦区军工路516号(正门)、军工路470号(海安路)、军工路580号(控江路)。南校区大门位于军工路334号(周家嘴路)。
●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和复兴路校区现存1906年至1948年间建造的各类建筑物40余幢,拥有目前上海高校中规模最大的市级优秀历史建筑群,校园内有31幢单体建筑(其中复兴路校区1幢)被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名录。以下为部分优秀历史建筑简介:[6]
馥赉堂(5
馥赉堂(franklin-ray hall):今第二教师公寓。1948年,美国南、北浸礼会拨款建造,耗资16.95万美元,为沪江大学女生宿舍,这是沪江大学最晚建造的建筑。20世纪60年代始作教工集体宿舍,1999年8月改建为教师公寓。
思伊堂(evanston hall):今第四宿舍。美国芝加哥伊文斯顿的哈里斯先生捐资4.35万美元建造。1919年落成,楼高4层,为学生宿舍。因其临江而立,浦江美景尽收眼底,曾有文这样描述:“每值暮潮初敛,夜阑人静,月光如水,波平如镜,风景绝胜。”1984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
大礼堂与思魏堂(auditoriumand and white chapel):今大礼堂,为庆祝沪江大学建校30周年而建。1936年,为纪念沪江大学第二任校长魏馥兰博士募建思魏堂。大礼堂与思魏堂为联体建筑,呈l形,大礼堂东西向,思魏堂位于大礼堂东北侧。外观为后罗马风格,是沪江大学标志性建筑之一。
思裴堂(breaker hall):
1948年毕业生离校前在大礼堂前的草坪聚会
今第三宿舍。由校长魏馥兰向美国墨疏利浸会募捐0.94万美元建造。1915年落成,楼高4层,为学生宿舍。取名思裴为纪念美国墨疏利浸会第一任书记裴理克博士。1967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
思孟堂(melrose hall):今第二办公楼。为纪念因营救落水的中国朋友而遇难的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生孟嘉德,由美国人士捐资建造,1920年落成,耗资4.91万美元,楼高4层,为中学部下院。
思晏堂(yates hall):今校长办公室。建于1908年,1909年落成投入使用,是沪江大学第一座大建筑,耗资2.13万美元。取名思晏为纪念浸会第一位到中国的传教士晏马太。1956年9月24日14时20分,因突遭龙卷风袭击,此楼西端半幢楼顿时倒塌,上课师生被埋,伤158人、亡37人。1957年5月15日完成重建。
思雷堂(richmond hall):今第一办公楼。为纪念西差会总干部之里士满城而得名,由美国南浸礼会差会拨款建造,1922年落成,耗资3.21万美元,为中学部上院。[85]
思福堂(faculty residence):今国际交流中心。建于1936年,为女教员宿舍。取名思福为纪念美国弗吉尼亚州henrietta hall shuck夫人,又称弗吉尼亚堂。
怀德堂(women's hall):今第五宿舍。1921年,科学馆落成后,特里特夫妇第二次捐款建造,为女生宿舍,耗资5.02万美元,1923年落成,楼高5层。曾有文描述此楼:“建筑精美,华丽堂皇,幽雅宜人,背球场而面黄浦,红照挂林,白练横江,每值星期六晚上,夜光灯影,歌声悠扬,裙履联翩,笑语杂闻,沪大男女学生之社交生活,咸以是为集中焉。”1963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以后大修时又拆除了楼台。
体育馆(haskell gymnastum):今学生活动中心。由美国波士顿的哈斯科上校于1917年捐资1.81万美元建造。1918年落成,楼高2层。1932年,位于学校南面的女生体育馆建成后,该楼曾改称北体育馆。
格致堂(7
科学馆暨格致堂(science hall):今理学院。1918年美国加州的特里特夫妇第一次捐款所建造,耗资13.67万美元,1921年落成,钢混机构,楼高4层并建有地下室,是当时沪江大学最有价值的建筑物之一。因配备的理科实验设备为当时国内最完善者,被誉为“国内仅见之建筑物”,使得在文科基础上发展理科的沪江大学,得以跻身于一流大学行列。1965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
图书馆(library):今公共服务中心。建筑费大部分由沪江大学教职员、学生与校友捐资,部分由美国西门基金会资助,耗资约2万美元,1928年9月落成。1948年,为纪念刘湛恩校长,向东扩建,并命名为“湛恩纪念图书馆”。扩建工程耗费美金54832元,由沪江大学校友及全体师生在国内募集。
艾德蒙堂(edmands hall):今南体育馆。由美国加州的艾德蒙夫人捐资建造,耗资1.08万美元,1932年落成,为女生体育馆,楼高2层,内设有膳厅、音乐室。
音乐室(music hall):今办公楼。建于1935年,楼高2层,初为中学部礼堂,上层为礼堂,下层为办公室、理科实验室,后改作沪江大学音乐室。
水塔(water tower):今勤工俭学中心。建成于1930年,又称红塔。日军1937年8月侵沪,曾炮击在水塔上部留下弹孔。[6]
麦氏医院(mcleish hospital):今沪江美术馆。1907年建成,系沪江大学医院,因美国麦克来氏捐助而得名,又名普济医院,同时兼为沪江大学附近乡民诊治,后曾为家属楼211号。
原沪江大学教员住宅(40
教员住宅区建筑:该建筑群共14幢独立式住宅,建于1907-1936年间,建筑风格各不相同,原为沪江大学教员住宅区。2009年起,开始对其中7幢别墅进行维护和改造,于2011年建成沪江国际文化园,设立德国、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北欧7个文化交流中心,为湛恩大道北部小洋房建筑群。教师别墅也是沪江大学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均采用坡屋顶,设老虎窗,外墙用红砖或青、红两色砖混砌,立面多有连续拱券,采用斩假石门窗套,室内设有砖砌壁炉,单体别墅虽各有不同,但整体与沪江校园建筑风格十分协调。[6]
工科讲堂:今复兴路校区图书馆。建于1914年,砖混结构,德国普鲁士风格。原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工科讲堂,中法国立工学院、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等时期作为教学楼使用。
上海理工大学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吴松[86] | |
校长 | 丁晓东 | |
纪委书记 | 吴松 | |
副校长 | 陈斌、刘平、田蔚风、顾春华、吴忠 | |
党委副书记 | 丁晓东、刘道平、顾春华、孙跃东、盛春 | |
总会计师 | 赵明 | |
党委常委 | 吴松、丁晓东、刘道平、顾春华、孙跃东、盛春、陈斌、刘平、田蔚风、吴忠、赵明 |
(参考资料:[87])
上海理工大学知名校友
上海理工大学人文艺术界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
陈序经:著名社会文化学大师,社会历史学家、教育家
桑弧:著名导演、编剧[88]
程及:中国早期水彩画的拓展者之一,美国国家设计学院院士、美国国立艺术学院终身院士
夏志清:文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89]
冯亦代:翻译家、作家、出版家
密氏校门(27
丁景唐:作家、诗人、出版家
李俍民:作家、翻译家
杨乐云:翻译家,中国最早介绍米兰·昆德拉作品
朱维基:翻译家,但丁《神曲》的中文首译者
江绍原:民俗学家、比较宗教学家
皮千得:韩国著名散文家
周联华:台湾著名神学家
唐涤生:香港著名粤剧剧作家
戴军:著名主持人、演员、歌手、作家
李坚:音乐活动家、教育家
韦瀚章:著名音乐家
黄飞立:著名指挥家、中央音乐学院首任指挥系教授、教育家
张邦纶:著名足球守门员,被誉为“远东第一铁门”
赵竹光:健美运动家,被誉为“中国健美运动之父”
曾维祺:首任中国健美运动委员会主任
梁丽娟:原《人民日报》国际部记者,著名体育外交家何振梁夫人
王鹰豪:魔方速拧职业选手,二阶魔方打破了全国纪录、亚洲纪录[90]
洪海天:电视剧、动画片、游戏配音演员,配音导演[91]
上海理工大学教育界
张龙翔:生物化学家,北京大学原校长
校园中的刘湛恩塑像(6
胡小唐:天津大学副校长
张宏建:浙江大学副校长[92]
吕培明:同济大学副校长[93]
李兆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校长
张国藩:物理学家、力学家、教育家,天津大学原校长
陈立:心理学家,教育家,中国工业心理学的奠基人,原杭州大学校长
钟鲁斋:著名教育家
张资珙:化学家、教育家
龚祥瑞:法学家,北京大学教授
董亚芬:英语教育专家,复旦大学教授
凌宪扬:原沪江大学校长
朱佳生:原上海机械学院党委书记、副校长,上海邦德学院首任院长[94]
上海理工大学科技界
胡壮麒: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95]
郑斌:光电子专家、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96]
周立伟: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子光学与光电子成像专家[97]
邱式邦:著名昆虫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98]
黄葆同:著名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煦;中国通信界元勋、光纤通信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99]
戴立信: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俊虎:能源动力专家、浙江大学教授、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闵乃本,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固体物理学家、南京大学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100]
许烺光:行为科学家、心理人类学创始人之一、中央研究院院士
田炳耕:电子学家、电机工程专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涂长望:气象学家、中国气象局首任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沈之荃:高分子化学家、化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校园中的沪江大学校园设计师亨利·墨菲铜像(4
刘元方:放射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纪育沣: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序:药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汪尔康:电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郭慕孙:化学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侯祥麟:石油化学工程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钱令希:工程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苏定强:天文学家、光学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钟惠澜:内科学家、热带病学家、医学寄生虫学家、中国热带医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88]
金显宅:著名肿瘤外科医学家,中国肿瘤医学奠基人[88]
邓家栋:临床内科学家、血液病学家、医德风范终身奖获得者
苏祖斐:儿科专家、儿童营养学家、医学教育家[88]
方先之:中国骨科先驱,被誉为“骨圣”
徐次达:著名工程师、固体力学家、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加权残值法计算力学”创立人
孙仲康:雷达信号专家、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唐镇松:无线电专家、北京大学电子学系教授[101]
林乐义:著名建筑师[88]
陈绍蕃:中国钢结构事业开拓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
喻洪流:上海理工大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理工大学康复工程与技术研究所所长、上海康复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亚洲康复工程与辅助技术联盟主席[102-103]
郭齐胜:专业技术少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装甲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陆耀庆:暖通制冷大师
樊高定: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院长
上海理工大学政治界
李公朴: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杰出的社会教育家
孟建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原公安部部长、总警监、上海市副市长
李道豫:外交家,前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驻美大使
雷洁琼: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曾任政协北京市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市副市长
黄奇帆:原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重庆市市长[104]
林贝聿嘉: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堂妹,原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成员,香港立法会议员、湾仔区议会主席,gbs金紫荆星章佩戴者,m.b.e.大英帝国员佐勋衔、o.b.e.大英帝国官佐勋衔、太平绅士
李曹秀群:社会活动家,前香港家庭计划指导会、香港基督教女青年会、大学妇女香港协会、香港中国妇女会会长,香港第一位获得英王颁赠cbe勋街的中国女性,第—位获香港大学颁发荣誉法学博士的中国女性,第—位被委任为香港市政局议员、立法局议员的中国女性[88]
陈邃衡:原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原副主席[88]
陈元: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开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88]
孙乾:孙中山侄孙,排球国手,民国政府在中山的最后一任县长
倪征燠:国际法学家,中国第一位国际大法官
学校举办“从沪江走来”建校111周年主题大会(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