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应学院毕业证样本及介绍由求职必备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2000年3月,国家教育部发文批准,嘉应大学与嘉应教育学院合并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嘉应学院。办学以来,学校担负起培养地方发展所需人才的重任,培养了20多万社会不同领域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为梅州市基础教育输送了80%以上的骨干师资。[1]嘉应学院(jiaying university)是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前身是创办于1913年的梅州女子师范学校,有105年的办学历史,位于叶剑英元帅的家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广东省梅州市。梅州在清朝时称嘉应府,嘉应学院由此得名。。截至2018年,学校面积1628亩,建筑面积62.01万平方米;教仪设备总值2.47亿元,设备先进的实验室35个;藏书234.29万册,电子图书105.45万册,期刊2448种。现有教职工1764人,其中专任教师1269人(教授143人、副教授337人,博士170人、硕士716人)。聘请丘成桐、池田大作、潘毓刚、王佛松、潘懋元、陈志杰等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或荣誉教授。现有普通全日制学生25874人、成教学生2.2万多人,来自18个省(市、区)。现有20个二级学院、1个公共教学部,59个本科专业,25个专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2]其中,化学被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生物工程被列为国家级综合改革专业,地理学被批准为省优势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应用化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被批准为省特色重点学科。。。学术研究
嘉应学院研究机构
学校设有40多个研究所,其中客家研究院被列为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东省客家学研究基地和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
截止到2014年3月,学校有省级研究院1个,校级研究所2个。
省级研究院1个: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15]
校级研究所2个:教育科学研究所,[16]嘉应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17]
2011年学校成立客商研究院,通过研究客商精髓,创新客商思想,打造客籍企业发展的“思想库”和咨询服务基地,已连续承办三届世界客商论坛:“海峡两岸客商论坛”、“论张弼士为商之道”和“客商文化与产业发展”。学校还整合计算机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数学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相关资源,积极筹备申报广东省示范性软件学院,将加强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
弘扬客家文化成为学校开放办学的新亮点。嘉应学院充分发挥在客家研究领域的领先优势,构筑客家文化研究高地,努力建设国内乃至海外共享的客家文化平台。近年来,先后组织16批次70多位专家学者到东南亚国家和港台地区高校参加客家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与海内外学术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关系,在客家研究方面的交流水平和频率处于广东省高校前列。2009年,学校与梅州市在云南成功主办了世界人类学大会的客家学研究专题会议,2012年,学校主办了国内近年来规格超高、规模超大的一次客家学学术研讨会——“客家文化多样性与客家学理论体系建构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时,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会客家学专业委员会在嘉应学院挂牌,标志着该校成为全国客家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此外,嘉应学院还每年召开由两岸三地高校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的客家研究专题夏令营,全力推进客家研究方面的学术交流与合作。[1]
嘉应学院学术资源
学术期刊
《嘉应学院学报》是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嘉应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
嘉应学院图书馆(4张)
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全国优秀学报,广东省优秀期刊,中国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18]
图书馆
2018年,学校图书馆馆藏中外文图书234.29册,电子图书105.45万册,电子期刊4.94万册,期刊2448种[2]。拥有本馆实体电子文献资源和网络虚拟文献资源。馆藏文献资源覆盖文、理、工、经、法、艺术、体育等多个学科,其中客家资料是本馆的特色文献。[19]
嘉应学院科研成果
嘉应学院在升本以来,学校教师承担和完成省(厅)级以上的科研项目有500多项,其中国家级项目达30项;在全国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400多篇,其中被国际权威检索工具检索和摘录420多篇,出版著作、教材460多部,获国家专利122项。[13]
据统计,截止2013年10月,学校教师在全国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430篇,其中被国际权威检索工具检索和摘录425篇;出版著作、教材463部;获国家专利54项。近年来,学校致力于加强“四重”(重点学科、重点人才、重点平台、重点科研项目)建设,组建了6-7个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团队,在国家和省级课题立项方面取得重大突破。2009年以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国家教育部门人文社科项目18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计划和社会科学项目150多项,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6项(其中《兴宁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获2011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高层次科研项目和重要奖项数量、质量方面处于广东同层次同类型高校的前列。[1]
嘉应学院办学条件
嘉应学院院系设置
截止到2017年10月,学校本部有20个二级学院(电信学院、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政法学院、文学院、客家学院、外国语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计算机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体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师范学院、医学院),1个公共教学部,开设59个本科专业,25个专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2]
嘉应学院师资力量
截止到2017年10月, 有教职工1726人,其中专任教师1265人(教授143人、副教授337人,博士161人、硕士710人)[2]。2000年升本以来,嘉应学院在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注重走内涵发展之路,多管齐下提高办学质量。本着“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学校以培养人才、会聚人才为抓手,
清幽校园(44张)
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工程”、“育苗工程”、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等有效措施,不断优化师资结构,显著提升队伍素质。现拥有一批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以及市级拔尖人才,学校先后聘请了世界著名量子化学家、美国华人协会会长潘毓刚,联合国和平奖获得者、国际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博士,原中科院副院长王佛松院士,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院士,中国工程院江欢成院士,著名作家韩素音,世界著名数学家丘成桐院士,潘懋元,陈志杰等200多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或荣誉教授;[1-2][20]并与美国、印度尼西亚和乌克兰等高校开展了教师、学生的交流交换,聘请了近20名外籍教师,“十二五”以来,共聘请外籍教师99人次,外籍教师队伍稳定,素质不断提高,[13]外国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本科生赴美留学、暑期赴美社会实践等项目不断拓展。此外,学校定期选派学科带头人、管理干部赴美国、新加坡等培训学习,开拓国际视野,积极推进学校走国际化道路。[1]
嘉应学院教学建设
截止到2017年6月,学校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校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教学团队8个,1个国家级、6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3个省级、4个校级特色专业,5个校级示范专业,1个国家级、4个省级、6个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2个省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电工电子基础实验中心,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师教育综合技能训练中心,信息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临床技能中心,物理与光电实验教学中心,地理科学与旅游实验教学中心。[21]
校级精品课程15门:高等数学,物理光学与应用光学,水污染控制工程,植物生理学,自然地理学,经济法学,基础日语,基础日语,市场营销学,钢结构,水彩教学,大学体育,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艺术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省级教学团队8个: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团队,中国史教学团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团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团队,数学类专业基础课教学团队,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优秀教学团队,双师型优秀护理教学团队。[22]
校级教学团队13个:公共心理学教学团队,化学基础理论教学团队,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函数论教学团队,大学体育教学团队,erp教学团队,中国史教学团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团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团队,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团队,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团队,植物学教学团队,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团队。[23]
特色专业:化学(国家级),汉语言文学(省级),生物科学(省级),思想政治教育(省级),美术学(校级),自动化(校级),财务管理(校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校级)。[24]
省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方向),电子信息工程。[25]
校级示范专业:土木工程,心理学,物理学,地理科学,生物工程。[26]
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土木工程。[27]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生物工程(国家级),地理信息科学(省级),小学教育(省级),数学与应用数学(省级),生物工程(省级),地理信息科学(校级),数学与应用数学,环境工程(校级),园林(校级),市场营销(校级),教育技术学(校级)。[28]
学校与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其他高校开展了广泛而密切的科研合作,显现了经济与社会效益孵化器的作用。2007年以来,梅州市政府每年在嘉应学院召开市校合作联席会议和产学研结合论坛,确定并正在实施的合作项目近100个。同时,学校与230多家企业和梅州市中小学开展了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向企业选派科技特派员20多人,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200多个。[1]
自办学以来,嘉应学院始终坚持服务地方与特色办学同步。学校在全国首开先河,从2003年起,与梅州市委合作培养了8批491名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该工程2008年获得广东省“固本强基创新成果奖”,2010年获得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2年,学校启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卓越教师、卓越律师和卓越工程师。
同时,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累计培训企业人才2300多人。嘉应学院还是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基地、梅州市中学校长培训基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企业管理战略人才培训基地,截止2013年共培训校长1793人次,教师30322人次,与清华大学联合培养400多位企业经营高级管理人才。
近年来,学校为地方培养人才又翻开了新的一页。为振兴梅州“足球之乡”,2012年,嘉应学院获得教育部批准开办运动训练(足球)专业,并于2013年招收首批46名本科生(其中国家一级足球运动员23名)。学校还与梅州市合作成立“足球文化研究中心”,以及努力探索“省队校办”体教结合新模式,与广东省体育局共建广东省女子足球队。[1]
嘉应学院专业设置
截止2017年10月,学校有20个二级学院、1个公共教学部,59个本科专业,25个专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2][29]其中,化学被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生物工程被列为国家级综合改革专业,地理学被批准为省优势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应用化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被批准为省特色重点学科。[13]化学工程与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体育学入选“粤东西北高校振兴计划”重点建设学科。[14]
院系 | 专业名称及方向 |
数学学院 | 应用统计学 |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
数学教育(师范,专科) | |
物理与光信息科技学院 | 物理学(师范)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
化学与环境学院 | 化学(师范) |
化学(应用电化学) | |
应用化学(工业分析与测试技术) | |
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
环境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 | |
环境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 |
环境科学(环境监测与评价) | |
文学院 (客家学院) | 汉语言文学(师范) |
新闻学 | |
汉语言(师范) | |
语文教育(师范,专科) |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师范) |
英语(商贸英语) | |
日语(商贸日语) | |
商务英语(专科) | |
英语教育(师范,专科) | |
生命科学学院 | 生物科学(师范) |
生物科学(生物安全与检验检疫) | |
生物工程 |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
园林 | |
园林(风景园林) | |
政法学院 | 法学 |
公共事业管理 | |
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 | |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 |
历史学(师范) | |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 地理科学(师范) |
地理信息科学 | |
地理信息科学(国土与房地产信息管理) | |
旅游管理 |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工商管理 |
财务管理 | |
市场营销 |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
会计电算化(专科) | |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 |
通信工程 | |
自动化 | |
计算机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软件工程 | |
网络工程 | |
软件工程(服务外包) | |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科) | |
土木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建筑工程) |
工程管理 | |
土木工程(道桥工程) | |
土木工程(景观建筑设计) | |
土木工程(景观建筑设计) | |
美术学院 | 美术学(师范) |
视觉传达设计 | |
环境设计 | |
体育学院 | 体育教育(师范) |
体育教育(运动休闲,师范) | |
运动训练(师范) | |
音乐学院 | 音乐学(师范) |
舞蹈学(师范) | |
音乐学(学前教育,师范) | |
教育科学学院 | 小学教育(语文,师范) |
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师范) | |
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 | |
教育技术学(数字媒体) | |
初等教育(文科,师范,专科) | |
初等教育(理科,师范,专科) | |
嘉应大学梅州师范分院 | 初等教育(文科,师范,专科) |
初等教育(理科,师范,专科) | |
英语教育(师范,专科) | |
现代教育技术(师范,专科) | |
音乐教育(师范,专科) | |
学前教育(音乐,师范,专科) | |
美术教育(师范,专科) | |
嘉应学院医学院 | 临床医学(本科) |
药学(本科) | |
护理学(本科) | |
医学检验技术(本科) | |
临床医学(专科) | |
药学(专科) | |
护理(专科) | |
助产(专科) | |
医学检验技术(专科) | |
医学影像技术(专科) | |
口腔医学技术(专科) | |
公共卫生管理(专科) | |
康复治疗技术(专科) | |
医学营养(专科)[6] |
嘉应学院学科建设
重点学科与扶持学科
省优势重点学科:地理学
省特色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应用化学、体育教育训练学
校优势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地理学、中国史、数学、化学、教育学
校特色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生物学、风景园林学、体育学、心理学、工商管理、外国语言文学、美术学
共有24名学科带头人、99名学科方向带头人和600名学科成员[13]。
2009年,正式启动申请硕士学位建设单位的工作,确定了汉语言文学、化学、历史学等3个学科为“申硕”建设学科。
2011年9月21日下午,暨南大学与嘉应学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协议签订和揭牌仪式在嘉应学院举行,标志着嘉应学院办学层次和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一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2012年开始首先在两校的文学院展开,报考研究生将参加春季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秋季入学,学制3年,采取“1+2”模式(暨南大学在学1年、嘉应学院在学2年)培养,毕业时将颁发暨南大学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8]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推动了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近年来,学校通过三轮学科建设确定了6个重点学科、6个重点扶持学科和9个一般扶持学科,化学专业被教育部门、财政部门列为第四批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字学”被批准为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1]
嘉应学院合作交流
截止到2012年11月,嘉应学院先后聘用了来自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等14个国家的外籍教师203人(次),其中博士19人(次),硕士74人(次),学士110人(次)。嘉应学院加入了中国——澳大利亚大学高校联盟,并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毛里求斯、南非等10多所国外高校签署了交流与合作意向书,与马来西亚砂拉越大学、毛里求斯大学就联合申办孔子学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学校相关领导先后率团赴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南非、毛里求斯等国高校及社团组织考察访问和留学生招生宣传,促成外海华裔连续不断来校接受华文教育。[30]
学校与国外17所高校交流办学
多年来,嘉应学院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在客家研究方面的国际学术交流,在水平上和频率上均处于广东省高校前列。目前,嘉应学院与国外17所高校签署合作意向书,开展交流合作。
客家研究院先后组织16批次63位专家学者到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台地区高校参加客家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校每年召开由两岸三地高校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的客家研究专题夏令营,全力推进客家研究方面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学校还邀请了潘毓刚教授、曾宪梓博士、田家炳博士等一大批国际知名人士来校讲学。
“十二五”以来,派出25批共147名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分别赴美国马里兰大学、英国、德国应用型大学、俄罗斯、新加坡国立大学、印度、南非、墨西哥等国家培训、出访、学习;派出53批202人赴港澳台高校培训、交流、讲学;派出6名教师和1名学生赴国外任教;派出学生16批共412人赴国(境)外学习、实习、交流和交换,其中选派7批共281人赴台湾联合大学、大仁科技大学、侨光科技大学、玄奘大学等台湾高校研习。共聘请外籍教师99人次,外籍教师队伍稳定,素质不断提高。招收外国留学生76人次。积极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2015年8月,在第四届世界客商大会学术论坛上,学校被授予省“印度洋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究中心”。[13]
嘉应学院学校领导
嘉应学院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 吴琦 |
党委副书记、校长 | 暂缺待任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李友文 |
党委副书记 | 罗任权 |
副校长 | 薛访存 |
副校长 | 罗嘉文 |
副校长 | 袁铎 |
副校长 | 张丽霞 |
校长助理 | 陈建存[31] |
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江北梅松路100号。学校类型
综合
属 性
普通本科院校[3]
所属地区
广东省梅州市[3]
知名校友
杨宏海、罗活活、叶维园
主管部门
广东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