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攻略 » 正文

中国科学院直属高等学校|毕业证|2019年样本(模板)

中国科学院直属高等学校毕业证样本图片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图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院校简介:根据《曾有高校

浙江大学

曾有高校

成都科学技术大学

曾有高校

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

现有高校

中国科学院大学

现有高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省(1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5]

建校初期的中国科大

中国科大研究生院首届开学典礼

1958年9月20日,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行成立暨开学典礼大会,建校于北京,校址是原中央党校在玉泉路的二部。中国科大建校后,中国科学院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创办伊始,学校设置原子核物理和原子核工程、技术物理、化学物理、物理热工、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化、力学和力学工程、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地球化学和稀有元素、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应用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生物物理、应用地球物理等13个系,中国科学院院部和各研究所支援了一大批干部、教室、工人、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1958年9月24日,国务院第80次全体会议决定任命郭沫若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1958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文任命郭沫若为中国科学技术大首任校长,郁文为学校首任党委书记。1959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被中共中央列入16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1959年8月,中国科学情报大学并入中国科大。1963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70年初,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1971年9月,国务院决定将中国科大改为安微省与第三机械工业部双重领导,以安徽省为主。197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大改为安徽省和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以安徽省为主。1975年9月,中国科学院经请示国务院,决定中国科大由以安徽省领导为主改为以中国科学院领导为主。1999年11月,经教育部同意,合肥经济技术学院并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起,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教育归口单位变更为中国科大,2015年1月7日合作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科学岛分院。2015年起,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教育归口单位变更为中国科大,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6年起,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教育归口单位变更为中国科大,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教育归口单位变更为中国科大,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学院。2017年起,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教育归口单位变更为中国科大,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与工程学院。2017年12月23日,安徽省立医院以直属附属的形式并入中国科大。[16-28]

北京市(1所):中国科学院大学[29]

中国科学院大学(5张)

1955年,中国科学院开启研究生招生工作,至1965年共招收研究生1517名。1964年9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中关村试办研究生院,挂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965年,中国科学院已有招生单位81个,占当时全国招生单位总数的34.6%;在学研究生943人,占全国研究生总数的20.7%。1966年“文革”开始后,研究生院停办。1977年9月10日,中国科学院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招收研究生的请示报告》,提出委托中国科技大学在京区各所的大力协作下在北京筹办研究生院;月底,报告获得批准,国家决定在中国科学院所属的66个研究所和四所大学恢复研究生制度。1977年12月19日,中国科学院批复同意研究生院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1978年3月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在北京正式成立,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创办的第一所研究生院;3月3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严济慈等任职的批复》,任命严济慈为研究生院院长,马西林等任副院长。研究生院于1978年10月14日举行开学典礼。1980年1月16日,严济慈同意李政道在美国同各大学联系招考研究生时,使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名称。1982年5月15日,中国科学院党组批准研究生院在对外交流中,同时使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的名称。1986年10月,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合肥)成立。2000年7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筹建工作小组”,开始新研究生院的筹建工作。2000年9月20日,中国科学院向国务院提交《关于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报告》,将当时全院109个研究所的研究生教育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和资源整合,在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的基础上,更名组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12月29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下发《关于同意调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权管理体制及更名的批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正式更名组建,并将中国科学院5个学部和作为学位授予单位各研究所的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归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2月,中国科学院下发文件,明确了研究生院“三统一、四结合”的办学方针,即“统一招生、统一教育管理、统一学位授予”的职能和“院所结合的领导体制,院所结合的师资队伍,院所结合的管理制度,院所结合的培养体系”的组织形式;同年5月22日,新研究生院更名成立的揭牌仪式在北京玉泉路园区举行。2012年6月,经教育部、中编办批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30-33]

中国科学院直属高等学校曾直属院校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办。1959年6月、1960年5月,校名先后改为吉林科学技术学院、吉林科学技术大学。1960年11月,校名仍用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建校以来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直至1971年划归第五机械工业部管理。[3]

甘肃科学技术大学,1959年9月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开办,隶属于中国科学院,1961年8月并入兰州大学。

1958年,在全国大办教育的热潮中,中国科学院除创办了中国科技大学外,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开办了光机学院,中科院大连石油化学所煤炭研究室办起了大专水平的科技学校,其它一些研究所也办起了一些大专、中专学校。1959年5月5日,中国科学院院务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我院学校工作的情况和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大跃进”以来由院属单位兴办的学校,提出了调整、合并的原则。同年7月11日,院务会议通过将电子所附属的科技学校和力学所附属的科技学校合并,成立中国科学院北京科学技术学校,面向社会招生,为研究所的实验技术系统培养人才。这所学校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撤消。[34-35]

1978年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后,中国科学院在原有1所直属高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基础上,将浙江大学、成都工学院(更名为成都科学技术大学)、黑龙江工学院(更名为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划归其管理。[36]

中国科学院直属高等学校院校名单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校门

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后,由教育部直属改为隶属中国科学院和浙江省双重领导,以中国科学院为主。1980年10月改属原国家教育委员会。

成都科学技术大学: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1978年10月,成都工学院由教育部划转中国科学院,更名为成都科学技术大学,隶属中国科学院和四川省双重领导,以中国科学院为主。1980年10月改属原国家教委。1993年11月,与同属国家教委的全国重点大学四川大学合并成立四川联合大学,1998年12月22日经教育部决定更名为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是中国西部地区实力最雄厚的全国重点工科大学之一,在主要科研学术数据上,如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经费、科技转化、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等,均为当时西南地区工科高校第1位。

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

哈尔滨科技大学校徽

黑龙江工学院原为黑龙江省属高校。1978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黑龙江工学院更名为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隶属中国科学院和黑龙江省双重领导,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经党中央批准,由著名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机械研究所所长王大珩任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校长。1981年7月改为隶属国家仪器仪表工业总局。1982年8月25日,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的隶属关系改由机械工业部领导。1995年10月,与哈尔滨电工学院、哈尔滨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哈尔滨理工大学。1998年划转黑龙江省属,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2008年,在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中被确定为重点建设的十所高水平大学之一。2011年入选国家首批“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2015年成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2018年入选黑龙江省国内“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37]

中国科学情报大学:1958年,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组织院图书馆和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院情报研究所联合举办了中国科学情报大学。1959年8月并入同为中国科学院直属高校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了科学情报系,培养了一批图书、情报、出版人才,其中有很多人后来成为业务部门的领导或学术带头人。1960年该系撤销,学生分别并入物理、化学、生物等系科专业。[2]

中国科学院管理干部学院:

中国科学院管理干部学院校门前留影

2005年3月4日,根据《关于中国科学院管理干部学院并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通知》,中国科学院管理干部学院并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管理干部学院是中国科学院创办的一所正规化的、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经北京市教委验审合格并报经国家教委备案后于1983年9月30日正式成立。经中科院批准,1988年6月学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联合组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学院在海淀区科研院所、高技术企业集中的科学城设有中关村分部。学院不仅是中科院各类管理干部的基地和管理科学的研究基地,而且肩负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重任,面向全国招收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具备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的办学能力和完整的教学体系。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职工大学:前身为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业余职工大学,1981年由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创办,198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职工大学至今,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独立设置、大专建制的成人高等学校,地处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内。1982年,中国科学院有关领导同四川省高等教育局对学校进行验收、复审,并由中国科学院正式批准为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职工大学。1983年3月由教育部备案。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职工大学中专部,是为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的专家、教授、工程师、职工子女就读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经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有关领导和学校行政会议研究决定:2004年实行内外合招(学生待遇一致),面向社会招收应、往届初中、高中毕业生。建校以来,为我国培养出大批的专业型高科技人才。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校徽

1958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科院长春光机所首任所长王大珩遵照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科委主任聂荣臻元帅要建立一所主要为国防培养光学人才的高等学校的指示,创立了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并担任第一任院长,亲自制定专业、系的设置,讲授基础课。1959年6月,中国科学院吉林分院和吉林省教育厅将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长春机械学院、长春化学学院合并,定名为“吉林科学技术学院”。1960年5月,又将校名改成“吉林科学技术大学”。1960年11月,随着长春光机所和长春机械所合并,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与长春机械学院真正合为一校,校名仍用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吉林科学技术大学的名字不再沿用。1960年10月,张希光同志从武汉调到长春光机所任副所长,分工主管学院全面工作。1960年底,在校学生规模超过1000人,分成院本部、中专部(长春光机所创办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制造学校,归学校附属)、一系一部(原机械学院)三个地点上课。根据当时的办学规模,仅靠长春光机所自身的力量办学,已经难以承当;鉴于此种情况,从1961年开始学校停止招生两年。1962年5月30日,吉林省委宣传部宣布,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停办。这个决定,对于诞生4年的学校来说是一个强烈的震动。在这种情况下,王大珩同志立即找到当时省委主管文教工作的书记富振声同志,反映国家对光学精密机械方面人才的急需情况,富振声同志接受了王大珩的意见,并给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同志打电话,建议把学校办下去。与此同时,王大珩又与张劲夫、郁文等中国科学院领导同志多次商量把学校保留下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1962年8月,国务院发出国教张字242号文件,指示学校由中国科学院和国防科委共同领导,以中国科学院为主。

吉林科学技术大学校徽

就这样,学校成为长春市1958年创办的十余所院校中唯一保留下来的学校,也成为当时全国407所高校之一。1962年9月,中共中央批转了军委《关于国防工业高等学校调整精简工作的请示报告》,指出:“加速国防工业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国防工业的生产和国防科学技术研究事业的发展速度,必须大力办好现有的几所国防工业高等院校;”“培养出政治质量好、技术专业好、身体健康的高质量的技术干部,是国防工业高等学校最根本的任务。”此后,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同志亲自打电话给张劲夫同志,指示中国科学院要负责办好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为新中国的光学事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聂荣臻副总理等一批国家领导人的多次指示批示鼓舞了全院师生,对学院后来的发展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62年12月,学校召开了第二次党代会。从1963年开始,学校对发展规模、专业设置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调整。1963年9月,学校在光学仪器、精密机械制造工艺、应用光学、应用物理4个专业恢复招生,115名学生报到入学;同年,首届毕业生373名学生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严济慈参加了毕业典礼。1965年2月,中国科学院同意学校与长春光机所分开,人员编制和经费独立核算,这时学校才真正成为中国科学院的一个直属单位。1971年,学校划归第五机械工业部领导。1978年开始研究生教育。1982年至1993年,因国务院部委调整,学校先后划由兵器工业部、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机械电子工业部、兵器工业总公司主管。1999年,划转为以吉林省管理为主,并与国防科工委共建。2000年,长春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并入。2002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王大珩院士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2004年被确定为吉林省重点大学。2007年,吉林省电信培训中心并入。2009年,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光学科技馆——长春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被批准建设,并由学校代管代建。201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上海合作组织大学项目院校。2012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院校。长春理工大学现为吉林省、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长春市共建院校。[38-41]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甘肃科学技术大学

甘肃科学技术大学:1959年9月,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开办的甘肃科学技术大学正式开学,学校设原子物理、地球物理、石油、地质四个系,首批招收新生400人,校园位于兰州分院院址内。至1959年年底,兰州分院共有13个院属单位即:大连石油所兰州分所、地球物理所兰州分所、西北地质研究室、物理研究室、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化学研究室、地理研究室、技术物理研究所、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613工程处和科学仪器厂、西北分院图书馆、甘肃科学技术大学 。甘肃科技大学受中国科学院和甘肃省双重领导,以中国科学院为主。1960年,根据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中国科学院院部、甘肃省委的指示,兰州分院开始对院属单位进行调整。1961年8月,甘肃科学技术大学停办,合并到兰州大学。[6]

中国科学院直属高等学校历史变迁

成都科学技术大学(10张)

1978年3月18日,中国科学院院长方毅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中国科学院、国务院各部门和重点高等院校,要集中力量,恢复、加强和新建一批急需的基础科学和新兴科学技术的研究机构”。在中央和各地方、各部门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收回和新建科研机构工作。

一是将“文革”中国科学院下放给地方和产业部门,实行双重领导以地方为主或完全下放的科研机构收回,改为院直接领导或双重领导以院为主。

二是新建少量急需的基础科学和新兴技术的研究机构。此外,接收黑龙江工学院、浙江大学、成都工学院3所大学,并将黑龙江工学院更名为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成都工学院更名为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到1978年底,院属科研机构从1977年65个增加到110个,院属工厂由6个增加到9个,大学从1所增加到4所。从1981年起,浙江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哈尔滨科技大学,不再属院领导。[7][42]

中国科学院直属高等学校直属高校概况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中国科学院直属高等学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它的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建校后,中国科学院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急需的新兴科技领域设置系科专业,创造性地把理科与工科即前沿科学与高新技术相结合,注重基础课教学,高起点,宽口径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尖端科技人才,汇集了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赵九章、贝时璋等一批国内最有声望的科学家, 得到迅速发展,建校第二年即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

1970年初,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开始了第二次创业。1978年以后,学校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创新精神和前瞻意识的教育改革措施,创办少年班、首建研究生院、建设国家大科学工程、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等,使学校得以恢复并迅速发展。学校是国家首批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大学之一,也是唯一参与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大学。长期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弘扬“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风,形成了不断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以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鲜明特色,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优秀人才。学校面向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国家重大需求,凝练科学目标,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与科研竞争力,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在国家“双一流”建设中,入选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stc)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主动适应国内外科技、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与挑战,认真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大力推行教学科研改革和结构性调整,进行第三次创业。学校是国家首批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大学之一,也是唯一参与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大学。

长期以来,学校大力弘扬“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风,坚持“我创新,故我在”和精品办学、英才教育的理念,形成了不断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以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鲜明特色,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优秀人才。

学校现有20个学院(含6个科教融合共建学院)、31个系,设有研究生院,以及北京教学与管理部、苏州研究院、上海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等。有数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生物科学、化学共6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安徽省a类重点学科,19个安徽省b类重点学科。建有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稳态强磁场科学中心、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12个国家级科研机构、4个国家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和55个院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stc)

截至2015年12月,学校共有教学与科研人员1812人,其中教授547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副教授668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50人(包含双聘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7人,国家“千人计划”42人,“青年千人计划”11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4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7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4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7人;同时,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受聘担任名誉(客座)教授、“大师讲席”教授。另外,两院院士、万人计划、千人计划、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百人计划、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不重复统计共有335人,占固定教师总数的29%。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近60%,其中35岁以下教师约占青年教师总数35%。还聘请了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丘成桐、r.f.curl、eugene garfield charles等一批世界知名科学家为名誉教授、名誉博士和客座教授。在校学生15500多人,其中博士生1900多人,硕士生6200多人,本科生7400多人。[43]

中国科学院直属高等学校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是一所以“博学笃志、格物明德”为校训、以科教融合为特色的创新型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ucas)

中国科学院大学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创办的第一所研究生院,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个理学博士、第一个工学博士、第一个女博士、第一个双学位博士。2012年6月,教育部批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2014年,国科大开始招收本科生,形成了覆盖本、硕、博三个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

截至2018年12月,国科大有专任教师3000余名,其中两院院士13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75人;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有在岗研究生指导教师11737名,其中两院院士240人,博士生导师6600余名。

截至2018年12月,国科大有在学本科生1541名;在学研究生4.9万名,其中博士生占52%,博士生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理学博士生占全国三分之一;在学外国留学生1757人,来自100个国家,其中外国博士生1050人,外国博士生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国科大以“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为办学理念,与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机构(包括所、院、台、中心等)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高度融合。学校由京内四个校区(玉泉路、中关村、奥运村、雁栖湖)、京外五个教育基地(上海、广州、武汉、兰州、成都)和分布在全国的116个培养单位组成。近年来,国科大不断深化科教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和组织建设,与各培养单位“共建、共治、共享、共赢”。截至2017年,除7个校部学院(系)外,还依托京内外高水平培养单位,相继成立了38个科教融合学院,其中京内23个,京外15个;另有附属医院7所。

截至2018年12月,国科大已经累计授予160614名研究生硕士、博士学位,其中授予博士学位77853名;首次授予290名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国科大培养了全国约四分之一的“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自1978年建校以来,所培养的学生有108名当选为两院院士。[44]

国科大始终秉承中国科学院的育人传统,坚持在高水平科研实践中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在学研究生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中国科学院的重大成果和产出都有他们的付出和贡献。分布在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2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个国家实验室、两个国家研究中心、7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89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众多国家级前沿科研项目,为学生培养提供了世界一流的科研创新实践平台。

国科大共有共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资源,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电子文献,学生可在中科院各分院和各研究所以及国科大雁栖湖校区、玉泉路校区的图书馆,查阅各类专业文献。

国科大拥有完备的学科体系,共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0个,分布在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7个学科门类;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3个,分布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10个学科门类。此外,国科大还拥有工程、工商管理、金融、应用统计、应用心理、翻译、农业、药学、工程管理、公共管理10类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22个。在保持自然科学领域学科优势的同时,国科大近年来不断加强应用学科、新兴交叉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建设,在管理学、哲学、医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实力也逐渐显现。

国科大是国务院学位办授权学位自主审核的20所高校之一。根据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国科大30个学科被评为a类,其中a+学科18个;在2018年3月公布的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全部22个学科排名中,国科大发表论文的被引频次国际排名107位,位列国内高校第一,其中材料科学和化学学科跻身esi前万分之一行列;材料科学、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工程、植物和动物科学、农业、地球科学7个学科进入esi前千分之一,17个学科入选esi前百分之一学科。

国科大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国际学术合作和师生交流工作,不断提升学校国际学术声誉和国际影响力。目前,国科大已与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布里斯托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法国索邦大学、巴黎科学艺术与人文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和英国皇家科学院、德国马普学会、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美国科学院等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与合作交流关系。国科大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pru)成员高校,也是科技大学联盟(uast)成立发起高校之一。

在中国科学院和丹麦科教部的支持下,国科大与8所丹麦大学联合创建了教育科研创新相融合的“中丹中心”,并成立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丹学院”。联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建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下的“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亚太)”。得到美国卡弗里(kavli)基金会支持,建立国科大卡弗里研究所,成为当今世界上20所卡弗里研究所成员之一。

国科大积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工作,参与 “中科院发展中国家科教合作拓展工程”建设,实施“中科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奖学金”和“中科院‘一带一路’硕士生奖学金”等计划,培养外国高层次青年科技人才。

“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校训,是国科大校园文化的灵魂。学校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勤学善思、严谨求真、勇于创新的科学素养,谦逊务实、坚韧执着、追求卓越的科研品格,更将家国情怀植根大学文化的传承,培育学生胸怀天下、服务国家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学校通过前沿讲座、论坛报告、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等方式,继承中国科学院“科学、民主、爱国、奉献”的传统,发扬“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的院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9][45]

中国科学院直属高等学校共建高校概况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中国科学院直属高等学校上海科技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是一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2013年9月30日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正式建立,是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一市两校”之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的试点高校,同时承担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管理中心的职责。[46-47]

学校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中区,是建设中的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新药研发平台等国家级大科学设施和科研机构融为一体,与张江高新区的产业界、投资界有机衔接。学校新校园占地约900亩,总建筑面积约70万平方米,校园建设充分体现“学生教师为本,教学科研融合,绿色环保智能”的规划设计理念,2015年底基本建成,2016年全面投入使用。

学校以理工科为主,设立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创业与管理学院和创意与艺术学院,实行大学院制,学院下不设系。学校设立免疫化学研究所、ihuman研究所和数学科学研究所和通识教育中心。

学校按照1:10–1:12的师生比建设一支1000人规模的教授队伍,规划选聘500位常任教授和500位特聘教授。其中,常任教授主要来源于国际著名大学的知名学者和优秀青年学者,实行常任教授制(tenuresystem);特聘教授主要来源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研究院所的优秀科学家以及国内外著名教授。截至2018年12月,学校已选聘483位教授(特聘教授284位,常任教授到位187位,另有12位常任教授接受offer)。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0位、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6位、英国皇家学会院士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3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杰青”97位。[9]

学校在校学生规模规划为本科生2000名,研究生4000名。截至2018年2月,学校共有在籍学生约2700人,其中本科生1198人,硕士研究生1098人,中科院联培博士研究生400人。2014年学校面向全国9省市招收了首届207名本科生,2016年面向14省市招收了355名本科生,2017年面向14省招收了356名本科生。2013年学校招收了首届296名中科院联培研究生,2016年招收了432名中科院联培研究生,2017年学校首次独立自主招收465名研究生,2018年学校独立招收了560名研究生。

上海科技大学校标

截至2018年2月已建立157个研究组,科研工作全面开展。学校全力推进科技与教育的融合,参与中科院牵头的国家级科研项目,与中科院相关院所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全面科研合作。学校积极推动科教与产业的融合,与多家国内外高科技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取得一系列进展。

2016年4月15日,国务院发布《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明确指出上科大在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中承担重要任务。目前,学校正与中科院上海分院科研院所等单位合作,负责或参与建设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活细胞结构和功能成像等线站工程、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上海光源二期线站工程(纳米自旋与磁学线站、高性能膜蛋白晶体学线站),牵头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规划和建设,承担“多空间多时间尺度生物成像平台”“机器学习与虚拟现实平台”等科创中心建设重点建设工作。[9][46-48]

中国科学院直属高等学校中科院ucla(河南)大学

中科院、河南省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共建大学座谈会召开

201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受邀与河南省政府、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代表团在北京召开座谈会,商讨在郑州联合组建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相关事宜。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河南省副省长徐济超和ucla校长gene block出席座谈会。

座谈会上,徐济超介绍了河南省高等教育整体情况以及省委、省政府立足全省发展现状,拟在郑州组建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的工作背景与需求。他表示,河南省具有“古都多、粮食多、人口多”的区位特点,但由于历史原因,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偏弱,整体发展水平低。虽然河南省近年来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因高层次人才储备少、科技创新能力弱等短板,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基于上述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河南省委、省政府立足全省发展战略契机,主动抓住历史机遇,诚挚邀请中外知名大学在郑州共建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希望这项工作能得到中科院和ucla在人才、智力、管理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gene block指出,ucla成立于1919年,是加州大学系统中第三古老的分校,也是一所不同于美国其他私立大学的百年公立大学。其成立之初,因历史、地域、环境等诸多因素制约其发展,后经多年不懈努力,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知名大学。河南省地处中国腹地,科教资源相对缺乏,其形势与ucla成立之初非常相近。办好这所大学要充分利用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持,共享和发挥全社会的各种优质资源,相信在中科院、ucla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在河南建成科技型、网络型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

白春礼指出,中科院与河南省的院省合作历史由来已久,自从2008年签署合作协议以来,经过双方的探索实践和共同努力,已取得良好进展。未来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合作,其中就包括“加强高等教育合作,共建国际化高水平大学”这项任务。ucla是众所周知的美国一流公立研究型综合大学,以卓越的科研成果、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在世界上享有声誉,拥有雄厚的学术、科研、教学资源。中科院全力支持河南省在郑州共同组建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相关工作将委托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落实。河南省、ucla、国科大携手共建高水平大学,既是院省全面合作的具体举措,也是对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有益探索。国科大将根据河南省办学需求,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放共享优质科教资源,配合河南省做好在郑州联合组建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的相关工作。

会议由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局长高鸿钧主持。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科技促进发展局、国际合作局、中国科学院大学,河南省政府、教育厅、省科学院及ucla相关人员参加座谈会。[12]

中科院ucla(河南)大学将亮相郑州

2017年8月,郑州市政府官方网站发布郑州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5)。规划纲要显示:中科院ucla(河南)大学将由河南省、中国科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三方共同建设。建设内容包括教学区、科研实训区、行政办公区、教师住宅区、学生宿舍区、体教休闲区等。是郑州市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之一。这所大学的功能定位是:依托中国科学院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雄厚的学术、科研、教学资源,推动优质科教资源开放共享及高层次人才培养,争取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科技型、网络型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学校采取“2+2”培养模式,前两年在中科院ucla(河南)大学学习,后两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毕业后可获得中国教育部认可的中科院ucla(河南)大学本科学位证书、毕业证书和全球认可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本科文凭。[49]

中国科学院直属高等学校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

深圳市与中国科学院签署协议书 合作共建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13]

2018年11月16日,深圳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签署协议书,合作共建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副院长李树深,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深圳市市长陈如桂出席签约仪式。[13]

白春礼在致辞时指出,希望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深化改革,充分借鉴国际经验,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中科院科教融合优势,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13]

王伟中代表深圳市委、市政府对中国科学院长期以来给予深圳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他说,当前,深圳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在这一进程中,深圳需要同中国科学院等高水平学术机构加强合作,不断集聚创新要素和人才资源,通过办高质量、有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为深圳、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更大范围的创新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希望院市双方进一步加强协作,在中央、省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加快推动合作办学早日落地。[13]

根据协议,市院双方将瞄准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面向未来产业科技与人才需求,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和在深圳布局的重大基础设施,以及中国科学院在粤科研力量,坚持理工为基、科学引领,建设世界一流、小而精的研究型大学,构建若干世界一流新兴交叉学科与研究平台,发挥科教融合优势,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复合型领军人才。

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将是一所独立设置的全日制公办高校,由深圳市政府和中科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共同管理。获教育部批准筹设后,该校将与先进院从人员双聘、研究生联合培养、科研平台共享起步,逐步实现融合发展。

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将开展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建立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本科培养通过开设“工程实验班”实行精英式小班制教学模式,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初步定为1.5:1,研究生硕博比例初步定为2:1。

在专业设置方面,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将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创新创业等领域设置相关学科专业,形成以理、工、管为主要门类的学科体系,重点打造前沿交叉学科,形成和深圳其他高校错位发展的学科特色。为支撑一流学科建设,强化科教融合特色,该校还将发挥中科院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教优势,依托中科院在粤布局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的核心研究平台,建设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药、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多个高水平专业研究机构。

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初步选址在南山区或者光明科学城,办学规模计划为全日制在校生2025年达到5000人、最终达到8000人,计划最快于两年后开始招生。学校将制定学位授予细则,获得授权后,拟对注册为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的学生按照学位授予标准颁发深理工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深理工与先进院联合培养的硕士、博士生,按照中科院大学学位授予标准颁发中科院大学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将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办学,并计划实行以理事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校长面向全球遴选,由理事会聘任。学校将面向国内外引进高水平、国际化的教师队伍,提升国际化教学水平。[50]

中国科学院直属高等学校成都科大档案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成都科技大学档案(1954—1993)

1953年7月,高教部召开全国高等工业学校行政会议,四川化工学院副院长郑方和四川大学工学院院长康振黄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做出了关于将四川大学工学院和四川化工学院于1954年暑期合并,建立四川工学院的决定。遵照高教部及西南高教局的指示,由四川大学工学院独立新建的成都工学院于1954年8月27日隆重举行了建校典礼,由许琦之院长宣布成都工学院正式成立。成都工学院成立时,除独立前已有的机械、电机、土木、水利四个系的5个本科专业外,在河川结构及水电站水工建筑专业内分设了水能利用和水工结构两个专门化,还设有1个水利技术建筑专修科,在校学生共1273人。

1954年12月31日,高教部(54)工会字第427号函告四川化工学院和成都工学院:“国务院11月29日(54)国文习字16号函,批准四川化工学院于1955年迁至成都与成都工学院合并。现决定两校合并后,学校名称仍为‘成都工学院’,学校的最大发展规模为10000人。专业设置仍维持两院原有专业不变。”合校后的成都工学院,有机械、电机、土木、水利、化工五个系,有机械制造工程、发电厂配电网及输电系统、公路与城市道路、道路桥梁与隧道、河川结构与水电站水工建筑、无机物工学、塑料工学、皮革毛皮与鞣皮剂工学、化学生产机械及装备9个本科专业,以及当年尚未调出的糖品物工学及植物纤维造纸工学2个本科专业和1个水利技术建筑专科专业。1955年至1956学年开学后,包括泸州分校在内,有在校学生2458人(本科生2387人、专科生71人)。

197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成都工学院改为成都科技大学,列为全国重点大学,由中国科学院和四川省双重领导,以中国科学院为主。同年学校第一次参加全国重点院校录取新生,18个专业、7个师资班共招收本科学生1098人。1980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都科技大学改由教育部和四川省双重领导,以教育部为主。学校从1957年开始到“文化大革命”前,全校曾有6个专业、8位导师,累计招收研究生26人,毕业20人。学校从1978年开始恢复招收研究生。学校设有22个系,49个本科专业和方向,3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有教职工3616人,其中正教授124人,副教授681人,21名博士生导师,在校学生人数达1.3万人,其中研究生708名。

从成都工学院至成都科技大学,历任校长有许琦之(1954年至1956年)、袁仲凡(1957年至1965年)、郑方(1965年至1982年)、曹振之(1982年至1983年)、王建华(1983年至1992年)、陈君楷(1992年至1994年);历任党委书记有许琦之(1954年至1955年)、郑方(1955年至1983年)、韩邦彦(1983年至1985年)、赵静桂(1985年至1994年)。

1950年至1986年档案按党群、行政、外事、教学、基建、科研、产品几大类分类按年代编流水号组卷。1986年后按《高校档案工作规范》将档案在八大类一级类目下设二级类目组卷管理,其中,党群、行政类有档案3371卷;教学类有档案4123卷;科学研究类有档案864卷;基本建设类有档案295卷;仪器设备类有档案276卷;产品生产与科技开发类有档案23卷;出版类有档案1353卷(册);外事类有档案176卷;财会类有档案10190卷(册);其他(个人业务)类档案有1036卷。[51]

中国科学院直属高等学校附录-地方院校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承载着振兴新中国化学工业的光荣使命 沈阳化工大学(曾名辽宁科学技术大学)应运而生

辽宁科学技术大学校门前留影

2018年10月29日中国科学院与沈阳化工大学合作洽谈会议

沈阳化工大学始建于1952年7月15日,建校时校名为“沈阳化学工业技术学校”,隶属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校址选定沈阳市铁西区尚武街3号(现在的爱工南街11号),当年设化工、机械、电机3个专业科。1953年10月,学校隶属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更名为“重工业部沈阳化学工业学校”。1953年至1958年,沈阳机械工业学校化工科、吉林工业学校染料专业和分析专业、大连工业学校电机科、沈阳市化工学校等相继并入学校。1956年国家组建化学工业部,学校由隶属重工业部转为隶属化学工业部。1958年8月10日学校升格为本科正式建立“沈阳化工学院”,隶属辽宁省人民政府(时称辽宁省人民委员会),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学校题写了校名。为顺应国家工业繁荣发展和新兴学科建设崛起的需要,1960年6月,经辽宁省委批准,学院更名为“辽宁科学技术大学”,抚顺工学院有机合成专业并入学校,学校业务领导隶属中国科学院辽宁分院。1961年8月中科院辽宁分院撤销,学校业务划归辽宁省科委领导。1962年4月,学校重新隶属化学工业部,校名改回沈阳化工学院,大连工业专科学校并入学校。1970年12月至1978年6月“文革”中,学校被迫迁至抚顺市办学,原抚顺工学院、抚顺石油学校并入学校,学校更名为“抚顺化工学院”。为适应国家化学工业的大发展,1978年7月学校迁回沈阳恢复原校名“沈阳化工学院”,学校重新隶属化学工业部。1998年8月国家调整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管理体制变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沈阳化工大学。2016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国内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52-57]

“文革”前,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第二科学技术学校这两所地方院校曾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合作办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是中国科学院设在上海市的地方分院。其科研业务工作归口中国科学院,日常行政工作受上海市领导。中科院上海分院曾负责筹建和主办上海市地方高校—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曾参与筹建和领导多所上海市地方中专—上海第一科学技术学校(后并入复旦中学)、上海第二科学技术学校(现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上海电子学校(后并入科技二校)、上海计量学校(后并入科技二校)、上海理化学校(1963年停办)、上海应用昆虫学校(1963年停办)等。[58-61]

原上海科技大学校徽

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是一所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属上海市地方高校,筹建于1958年,1959年正式建校。1958年5月19日,中共上海市委决定,“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办事处(同年11月改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负责筹建和主办,受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领导;同年5月23日成立了“筹备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委员会”。1958年9月,中科院上海办事处报请上海市委批准,经国家科委、教育部等部门同意,筹建中的科技大学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分校”的名义对外招生,首届新生委托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化工学院、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代培两年。1959年5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陪同苏联科学院代表团来沪,应上海分院党委书记王仲良之请,为学校题写了“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校名;同年5月19日,上海市委批复同意将欧阳路221号作为学校的临时校址,校舍暂时与上海机电设计院共用,并确定正式校址放在规划中的科学卫星城嘉定县;同年7月1日启用校印;同年9月4日,经上海市委任命,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周仁兼任上海科技大学首任校长;同年9月14日,学校在临时校址挂牌;当时设有原子能、无线电电子学、技术物理、力学、化学冶金及物理冶金、元素有机化学、硅酸盐化学及工学、生物物理化学等8个系,部分系主任由中科院在沪研究所所长或副所长兼任。1960年9月,学校全部迁至嘉定南门城中路20号。1966年“文革”爆发后,学校原来正常的教学秩序不能进行,招生停止。

原上海科技大学校门

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原隶属于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负责,“文革”打乱了学校原有的体制和结构。1968年9月,上海科技大学从科技系统(时称上海市革命委员会科学技术组)划出,改为隶属文教系统(时称上海市革命委员会文教组),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割断了关系。1970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1973年1月,生物物理化学系并入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1977年恢复高考,学校恢复本科招生。1978年7月,学校与科技系统恢复联系,同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学校划归上海市高等教育局管理,并被确立为上海市属重点大学。1994年5月27日,与上海工业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新的上海大学,原校址成为上海大学嘉定校区。[60][62-64]

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建校五十周年庆祝大会

上海第二科学技术学校是一所以电子类专业为主的市属中等专业学校,学制四年;

上海科技大学分部校门前留影

建校于1959年2月,时称上海计算技术学校,由上海市复旦中学高中部改建而来,上海市委教卫部、上海市科委、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以及上海计算技术研究所共同筹建,临时校址设在复旦中学,首任校长是马忆冰。1959年8月,根据建设上海科学卫星城的步骤,开始迁校嘉定县,同年10月改称上海第二科学技术学校,直接受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领导,由上海交通大学负责承办。1960年2月,学校全部迁至嘉定东门。1961年2月和7月,上海电子学校和上海计量学校先后并入。1963年3月,根据上海市科委和中科院上海分院党委指示,科技二校划归上海科技大学,明确科技二校是在科技大学党委统一领导下具有独立性的单位。1966年至1971年因“文革”而停止招生和教学。1968年4月2日更名为上海科学技术学校。1969年12月,学校划归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领导。1970年11月,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决定,将局所属两所大专(上海仪表电讯工业半工半读专科学校、上海医疗器械工业专科学校)和两所中专(上海科学技术学校、上海无线电工业学校)合并,成立上海电子专科学校,校址仍在原科技二校内。1975年5月,学校更名为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七·二一’工人大学。1978年6月,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决定复办科技二校,划归上海科技大学领导;同年9月6日,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与上海科技大学签订了原科技二校从上海市仪表局“七·二一”工人大学分出的协议书;同年9月9日,上海科技大学工作组进驻科技二校;同年10月11日,市计划委员会和市革委会教卫办联合发文,同意将科技二校作为上海科技大学分部,停招中专生,招收四年制本科生,首届本科后改招大专。1979年6月9日,市教卫办通知,上海科大分部受上海科大党委领导,相对独立,市高教局给予另立户头,并在校门挂上“上海科技大学分部”的校牌。

上海科技学院50周年校庆时收到的科学技术部贺信

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友会揭牌

1981年12月23日,市高教局发文,经市政府研究同意,将上海科技大学分部改名为上海科技专科学校;改名后的学校,行政上独立建制,属上海市高等教育局领导,享受其他全日制高等专科学校的待遇,党的关系仍属上海科大党委领导;同年12月24日,学校宣布更名,明确以上海科大分部名义招生入学的学生毕业仍发上海科大分部毕业证书,校门同时挂“上海科技大学分部”和“上海科技专科学校”两块校牌。1983年,上海科技专科学校成立党委,形成了党委集体领导的形式。1993年2月更名为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1994年5月27日并入新组建的上海大学,原校址成为上海大学嘉定东校区。2001年4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上海大学嘉定东校区改建为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隶属于嘉定区人民政府。2003年被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列为上海市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2008年5月23日,学院举行了五十周年校庆筹备工作启动仪式;原嘉定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丽玲,原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原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院长阚敏,原科技二校和科专的领导忻福良、常增庆、杨天、马忆冰,学院董事长朱建新、董事袁晓军和学院领导、全体教职工、部分学生代表,与一百多位校友参加了校庆筹备工作启动仪式。2009年10月18日举行建校五十周年庆祝大会,相关领导、兄弟院校代表、历届校友及社会各界来宾出席大会;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惠强、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扬、嘉定区委副书记曹一丁、学院董事长朱建新发表了讲话,兄弟院校代表、嘉定区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校友代表和师生代表分别致辞,原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慕尧和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姚海同为“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友会”揭牌,庆典大会由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庄顺根主持;全国政协副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朱晓明,嘉定区委、区政府等发来贺信和题词。2016年7月,学院以优秀成绩通过上海市教委组织的“上海市特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验收。2017年8月被上海市教委认定为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12月,学院获评“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65-69]

河北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河北大学校长与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代表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17年11月29日上午,河北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办公楼第一会议室举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丁仲礼,副校长徐涛、苏刚、王艳芬、杨国强,校长助理、财务计划处处长徐中平,河北大学党委书记郭健,党委副书记、校长康乐,党委常委、副校长康书生,党委常委王培光,副校长杨学新、申世刚、李金善、李军凯,校长助理、发展规划处处长程志华参加了签约仪式。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王艳芬主持签约仪式。

签约仪式上,丁仲礼和郭健分别致辞,介绍了两校的发展情况。丁仲礼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教融合进展、研究生培养体系、本科生培养体系、深化科教融合一流大学建设举措及发展愿景,他表示将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为契机,发挥各自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共同努力构建合作发展的新平台。郭健向中国科学院大学多年来对河北大学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介绍了河北大学的办学历史和近年来的发展情况。他表示,在全国上下集中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之际,中国科学院大学与河北大学共商发展大计,共谋发展之路,携手服务雄安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十九大精神,河北大学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认真研究和制定实施方案,确保合作协议落到实处、有效执行,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共同打造一个院校合作、协同发展的成功范例。

河北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签订共建雄安高等研究院协议[70]

丁仲礼与康乐共同签署《中国科学院大学—河北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王艳芬与康书生共同签署《河北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共建雄安高等研究院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决定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的需求,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注重实效、互利共赢”的原则,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决策咨询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双方共建雄安新区高等研究院,以全新的体制机制建设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中心,以原始创新为核心,以学科交叉为基础,以高端成果为目标,最终建成国内(国际)高端智能制造、精准医疗健康等方面一流的创新基地,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尤其是雄安新区建设发展培养一流的人才并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70-71]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1.中国科学院大学时间简史.中国科学院大学40周年校庆网[引用日期2018-05-21]

2.校史概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馆[引用日期2018-05-09]

3.学校简介.长春理工大学[引用日期2018-05-22]

4.“两弹一星”功勋王大珩院士铜像在哈理工落成揭幕.黑龙江新闻网.2015-09-16[引用日期2015-09-17]

5.2017年全国成人高等学校名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引用日期2018-05-23]

6.兰州分院成立发展时期 (1958.8—1962).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引用日期2018-05-26]

7.1978年.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2019-02-25]

8.教育部关于同意筹建上海科技大学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04-28[引用日期2018-10-25]

9.学校简介.上海科技大学[引用日期2016-04-20]

10.2017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06-14[引用日期2017-12-04]

11.中国科学院简介.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2018-04-28]

12.中科院、河南省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共建大学座谈会召开.中国科学院.2016-07-01[引用日期2018-11-11]

13.深圳市与中国科学院签署协议书 合作共建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 白春礼李树深王伟中等出席活动.南方网[引用日期2018-11-17]

14.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调整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实施意见》

15.学校简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6.首届开学典礼精彩致词.中国科大新闻网[引用日期2018-11-15]

1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背景与筹备过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历史文化网.2013-08-06[引用日期2019-03-24]

18.中国科大60年:脚踏祖国大地 仰望科学星空.中国青年报.2018-09-18[引用日期2019-03-22]

19.学校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引用日期2018-11-15]

2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背景与筹备过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历史文化网.2013-08-06[引用日期2018-11-15]

2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诞生与快速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历史文化网.2013-08-06[引用日期2018-11-15]

2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文革”冲击与迁校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历史文化网.2013-07-31[引用日期2018-11-15]

23.学校概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引用日期2018-12-06]

24.关于同意合肥经济技术学院并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999-11-23[引用日期2018-12-14]

25.安徽省立医院并入中国科大.凤凰网.2017-12-23[引用日期2019-01-21]

26.校史概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馆[引用日期2019-02-27]

27.关于科学岛分院接收2019级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和直博生的公告.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018-09-12[引用日期2019-04-10]

28.中科大研究生院科学岛分院正式揭牌成立.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015-01-07[引用日期2019-04-10]

29.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校简介.中国科学院大学[引用日期2013-03-20]

30.学校概况 >; 历史沿革.中国科学院大学[引用日期2019-02-17]

31.试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学网.2015-11-27[引用日期2019-02-17]

32.历史沿革.中国科学院大学[引用日期2018-11-16]

33.学校概况.中国科学院大学[引用日期2018-12-07]

34.1958.中国科学院.2009-09-28[引用日期2018-12-03]

35.1959.走进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2018-11-24]

36.【哈尔滨理工大学】王大珩老校长与原技术物理系建立和发展.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引用日期2013-04-22]

37.学校简介.哈尔滨理工大学[引用日期2018-11-15]

38.学校简介.长春理工大学[引用日期2018-10-31]

39.长春理工大学.12580黄页[引用日期2018-06-03]

40.调整中得以保留——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华奇网.2018-08-04[引用日期2018-10-31]

41.研究生教育概况.长春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引用日期2019-02-27]

42.中科院1978年院史.中科院[引用日期2013-04-22]

43.学校简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引用日期2018-10-22]

44.学校简介.中国科学院大学[引用日期2019-03-20]

45.学校简介.中国科学院大学[引用日期2018-06-16]

46.上海科技大学简介.上海科技大学[引用日期2018-10-31]

47.上海科技大学2019年招收硕士研究生简章.上海科技大学.2018-09-18[引用日期2018-10-31]

48.学校概况.上海科技大学[引用日期2018-10-09]

49.中科院ucla(河南)大学将亮相郑州.燕山大学.2017-09-01[引用日期2018-11-14]

50.深圳再添一所顶尖高校!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高端人才.腾讯网.2018-11-17[引用日期2018-11-18]

51.成都科技大学档案(1954—1993).四川大学档案馆[引用日期2018-11-01]

52.历史沿革.沈阳化工大学.2008-11-30[引用日期2018-11-09]

53.分院简介.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引用日期2018-11-09]

54.学校简介.沈阳化工大学[引用日期2018-11-09]

55.中国科学院与沈阳化工大学合作洽谈会议召开.沈阳化工大学.2018-10-30[引用日期2018-11-09]

56.辽宁省22所高校65学科入选“双一流”.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17-02-07[引用日期2018-11-13]

57.炜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暨“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承载历史使命 共筑腾飞梦想.沈阳化工大学.2016-07-01[引用日期2018-12-13]

58.应用生物学系.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2017-05-02[引用日期2018-10-30]

59.1958~1960年上海市各区、县、局举办的中专校简况表.上海地方志[引用日期2018-06-27]

60.县境内市属大中专院校.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2002-08-07[引用日期2018-05-09]

61.中等专业教育.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2001-12-10[引用日期2018-12-02]

62.“文革”期间的上海科大.上海大学档案馆.2012-04-09[引用日期2018-04-24]

63.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大学档案馆.2012-03-27[引用日期2018-05-21]

64.历史沿革.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引用日期2018-05-21]

65.传承历史 坚守科技之魂五十载 继往开来 弘扬兼容之气谋发展 ——我院隆重举行五十周年校庆活动.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2009-10-21[引用日期2019-01-20]

66.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简介.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2017-05-04[引用日期2018-12-13]

67.市教委关于公布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名单的通知.中国上海.2017-08-18[引用日期2018-12-13]

68.上海科技专科学校.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引用日期2019-02-25]

69.我院荣获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2017-12-13[引用日期2019-01-20]

70.我校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河北大学新闻网.2017-11-29[引用日期2018-11-02]

71.河北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国科学院.2017-12-01[引用日期2018-11-02]

展开全部收起。。。浙江大学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办。1959年6月、1960年5月,校名先后改为吉林科学技术学院、吉林科学技术大学。1960年11月,校名仍用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建校以来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直至1971年划归第五机械工业部管理。[3]

上一篇: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2019年毕业证样本及介绍
下一篇:百科教育与科学研究组维护词条列表(四川学校篇)|毕业证|样板(模板)

最近关注


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证样本及介绍

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证样本及介绍由求职必备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 大学毕业证样本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学院是自治区唯一的一所建设类高等职业院校,国家住...

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证样本图

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证样本及介绍由求职必备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 大学毕业证样本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专业设置涵盖电子信息、财经商贸、装备制造、土木建...

阜新矿务局职工大学|毕业证|样板hfh

阜新矿务局职工大学毕业证样本及介绍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 大学毕业证样本图片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阜新矿务局职工类 别 公立大学 学校属性 成人高校...

  • 微信号
  • 有疑问请电
  • 手机版访问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