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毕业证样本图片、{模板}、学位证样本、报到证样本、档案等。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样本图片由教育部统一印制发放给学校,毕业证样本有多处防伪标识。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院校简介: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始建于1958年,其前身是学校属性
卓越计划
省属重点高校
主要奖项
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
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
华夏科技一等奖
现任校长
靳奉祥。土木工程专业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运用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材料科学、计算机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础支撑学科,以及相应的工程技术知识来研究、设计和建造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地下建筑与隧道工程、铁道工程等工程设施的学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经过工程师基本训练,能胜任房屋建筑、道路、桥梁、隧道、铁道等各类工程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面向未来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能够在有关土木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管理、教育、投资和开发、金融与保险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测量学、土木工程材料、画法几何、土木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混凝土结构原理与设计、钢结构原理与设计、基础工程设计、桥梁工程、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工程概预算、工程项目管理及土木工程施工等。
毕业去向:毕业生能在政府机关建设职能部门,机关及工矿企事业单位的基建管理部门,建筑、市政工程设计院,土木工程科研院所,建筑、公路、桥梁等施工企业,工程质量监督站,工程建设监理部门,房地产公司,工程造价咨询机构、银行及投资咨询机构等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或可考取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工程力学等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或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考取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筑师、注册土木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和注册造价师等。
本专业2003年通过国家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2008、2013年通过复评。2018年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1]。
本学科具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可招收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等学科的硕士研究生。
我校结构工程学科为“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结构工程实验室为“十二五”省级强化建设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首批教育部批准的地方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并加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拥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创新实践基地1个。[4]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是研究在城市地面以下土层或岩体中修建各种类型的地下建筑工程的学科。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涵盖了地下铁道、公路隧道、地下停车场、过街和穿越障碍的各种地下通道等交通运输方面工程,各种地下制作车间、电站、各种储存库房、商店、人防与市政地下工程等工业与民用方面工程,以及文化、体育、娱乐与生活方面的联合建筑体工程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学生具备从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规划、设计、研究、开发利用、施工和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了解当代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发展方向。
2.掌握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岩体力学、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地铁与轻轨、地下结构设计原理与方法等基本理论知识。
3.具有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岩体力学试验和测试原理及测试仪器使用的基本能力,具有通过文献检索、调查研究等手段获取科技资料和信息的能力。
4.了解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主要法规。
5.具有进行城市地下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初步能力;经过一定环节的训练后,具有基本的科研动手能力和应用开发的创新能力。
6.掌握地下工程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确定和控制及工程管理的初步能力。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岩石力学、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工程地质、城市地下规划与设计、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下工程结构、地铁与轻轨、隧道工程、地下混凝土结构、地下工程施工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力学实验、土力学实验、岩石力学实验、地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地下建筑结构课程设计,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计算机应用及上机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毕业去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城市地下铁道、地下隧道与管线、基础工程、地下商业与工业空间、地下储库等工程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资、开发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继续深造可报考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等专业方向的研究生。[5]
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教育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一级硕士点:土木工程[2]
二级硕士点: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4]
工程硕士:建筑与土木工程[2]
硕士生导师:
序号 | 指导教师 | 确认研究方向2014.3 | 确认学科09.5.31 | 工作部门 | 批准时间 | 学术梯队 2014.3 |
1 | 周学军 | 工程结构与防灾减灾--组长 | 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 | 土木学院 | 1999 | 赵全斌 杨大彬 刘春阳 王艺霖 曲爽 姚宗建 闫凯 都爱华 徐杰 张欣 孔敏 于蕾 张玉明 周广强 张宇 张代理 崔涛 翟红 杜刚 雷淑忠 吕丛军 孙恒军 吕俊利 |
2 | 傅传国 | 工程结构与防灾减灾 | 结构工程 | 科研处 | 1999 | |
3 | 鹿晓阳 | 工程结构与防灾减灾 | 结构工程 | 校长办公室 | 1999 | |
4 | 张鑫 | 工程结构与防灾减灾 | 结构工程 | 土木学院 | 1999 | |
5 | 李国强 | 工程结构与防灾减灾 | 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 | 泰山岗教授 (同济大学) | 2011 | |
6 | 马中国 | 工程结构与防灾减灾 | 结构工程 | 泰山岗教授 (美国大学) | 2011 | |
7 | 赵玉星 | 工程结构与防灾减灾 | 结构工程 | 土木学院 | 2002 | |
8 | 傅日荣 | 工程结构与防灾减灾 | 结构工程 | 土木学院 | 2003 | |
9 | 郭 兵 | 工程结构与防灾减灾 | 结构工程 | 土木学院 | 2003 | |
10 | 柳 峰 | 工程结构与防灾减灾 | 结构工程 | 土木学院 | 2003 | |
11 | 张晓杰 | 工程结构与防灾减灾 | 结构工程 | 土木学院 | 2003 | |
12 | 赵考重 | 工程结构与防灾减灾 | 结构工程 | 土木学院 | 2003 | |
13 | 席丰 | 工程结构与防灾减灾 | 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 | 土木学院 | 2003 | |
14 | 钟岱辉 | 工程结构与防灾减灾 | 结构工程 | 土木学院 | 2003 | |
15 | 孙剑平 | 工程结构与防灾减灾 | 结构工程 | 土木学院 | 2003 | |
16 | 范夕森 | 工程结构与防灾减灾 | 结构工程 | 土木学院 | 2005 | |
17 | 贾 强 | 工程结构与防灾减灾 | 结构工程 | 土木学院 | 2005 | |
18 | 张爱社 | 工程结构与防灾减灾 | 结构工程 | 土木学院 | 2006 | |
19 | 刘之春 | 工程结构与防灾减灾 | 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 | 土木工程 | 2006 | |
20 | 邵广彪 | 工程结构与防灾减灾 | 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 | 土木工程 | 2006 | |
21 | 李志明 | 工程结构与防灾减灾 | 结构工程 | 土木学院 | 2007 | |
22 | 王示 | 工程结构与防灾减灾 | 结构工程 | 土木学院 | 2007 | |
23 | 贾留东 | 工程结构与防灾减灾 | 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 | 土木学院 | 2007 | |
24 | 王敦强 | 工程结构与防灾减灾 | 结构工程 | 土木学院 | 2008 | |
25 | 李安起 | 工程结构与防灾减灾 | 结构工程 | 土木学院 | 2008 | |
26 | 王松岩 | 工程结构与防灾减灾 | 结构工程 | 土木学院 | 2008 | |
27 | 李秀领 | 工程结构与防灾减灾 | 结构工程 | 土木学院 | 2009 | |
28 | 林彦 | 工程结构与防灾减灾 | 结构工程 | 土木学院 | 2009 | |
29 | 王欣 | 工程结构与防灾减灾 | 结构工程 | 土木学院 | 2010 | |
30 | 夏风敏 | 工程结构与防灾减灾 | 结构工程 | 土木学院 | 2010 | |
31 | 李士彬 | 工程结构与防灾减灾 | 结构工程 | 土木学院 | 2011 | |
32 | 王玉镯 | 工程结构与防灾减灾 | 结构工程 | 土木学院 | 2011 | |
33 | 岳庆霞 | 工程结构与防灾减灾 | 结构工程 | 土木学院 | 2013 | |
34 | 蒋洪胜 | 岩土工程--组长 | 岩土工程 | 土木学院 | 2003 | 肖俊华 付飞营 岳晓蕾 冯迪 钟世英 |
35 | 薛守义 | 岩土工程--成员 | 岩土工程 | 土木学院 | 2001 | |
36 | 孔 军 | 岩土工程--成员 | 岩土工程 | 土木学院 | 2003 | |
37 | 张慎河 | 岩土工程 | 岩土工程 | 土木学院 | 2006 | |
38 | 魏焕卫 | 岩土工程 | 岩土工程 | 土木学院 | 2010 | |
39 | 祝介旺 | 岩土工程 | 岩土工程 | 土木学院 | 2013 | |
40 | 陈启辉 | 桥梁与隧道工程--组长 | 岩土工程 | 土木学院 | 2006 | |
41 | 李晓静 | 桥梁与隧道工程-- | 岩土工程 | 土木学院 | 2011 | |
42 | 焦红 | 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 | 结构工程 | 土木学院 | 2009 | 张新 边广生 刘立红 姜卫杰 杨正凯 刘清阳 徐捷 李相云 张欣 |
43 | 马正先 | 工程结构与防灾减灾 | 结构工程 | 土木学院 | 2000 | 贾立群 刘巧玲 王兰芹 |
44 | 逄鲁峰 | 土木工程材料 | 结构工程 | 土木学院 | 2005 | |
45 | 靳奉祥 |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 1994 | 郭秋英 王京卫 赵同龙 赵吉涛 王倩 丁宁 郝光荣 | ||
46 | 桑文刚 |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 2013 | |||
47 | 崔健 |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 2011 | |||
48 | 孟飞 | 摄影测量与遥感 | 2010 | 马东岭 吕廷勇 樊文平 | ||
49 | 郑国强 | 摄影测量与遥感 | 2012 | |||
50 | 史同广 |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 2007 | 孙英君 张邦花 于明洋 蔡菲 | ||
51 | 单宝艳 |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 2012 | |||
52 | 张子民 |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 2012 |
以上摘自官网[6]
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师资力量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学院现有教职工140人,教授26人,副教授5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49人,兼职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5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山东高校十大优秀教师1人,泰山学者2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首席专家各1人。[3]
“建筑结构移位与加固改造”研究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工程结构防灾减灾”科研团队为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群”教学团队为山东省高校省级教学团队。[2]
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
马中国
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马中国
美国内布纳斯加林肯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博士,田纳西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副教授并获终身教职。同时担任桥梁结构试验室主任;美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工程杂志副主编;美国国家科学资金的“面上项目”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组委员等职。20多年以来,一直从事结构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桥梁结构的老化及快速再生工程; 桥梁结构的行为及设计;纤维增强塑料(frp)的力学性能及在桥梁结构中的应用;高性能结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在桥梁结构中的应用等。2011年6月,马中国教授受聘为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7]
泰山学者特聘教授
李国强
同济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李国强
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现任教育部建筑钢结构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多高层钢结构及钢结构抗火研究室主任。兼职担任全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委员会主任、全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和住建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土木工程专业专家组组长、中国钢结构协会副会长、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中国钢结构协会防火与防腐分会理事长、上海市金属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等。主要从事土木工程教育和钢结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12部。2011年,受聘为“土木结构诊断改造与防灾减灾”领域“泰山学者”特聘教授。[8]
兼职教授
序号 | 姓名 | 职称 | 专业 | 工作单位 |
1 | 陈肇元 | 教授(院士) | 结构工程 | 清华大学 |
2 | 谢礼立 | 教授(院士) | 工程力学 |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
3 | 崔京浩 | 教授(博导) | 结构工程 | 清华大学 |
4 | 刘锡良 | 教授(博导) | 结构工程 | 天津大学 |
5 | 侯学渊 | 教授(博导) | 地下工程 | 同济大学 |
6 | 吕西林 | 教授(博导) | 结构工程 | 同济大学 |
7 | 刘西拉 | 教授(博导) | 结构工程 | 上海交通大学 |
8 | 张肖宁 | 教授(博导) | 道路与铁道工程 | 华南理工大学 |
9 | 李宗津 | 教授(博导) | 结构工程 | 香港科技大学 |
10 | 王永昌 | 教授(博导) | 结构工程 |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 |
11 | 顾 强 | 教授(博导) | 结构工程 | 苏州科技学院 |
12 | 王亚勇 | 教授(博导) | 结构工程 | 中国建筑科学院 |
13 | 王国富 | 研究员 | 结构工程 | 济南市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监督站 |
14 | 于海平 | 研究员 | 结构工程 | 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
15 | 张维汇 | 研究员 | 结构工程 | 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
以上摘自官网[9]
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科研水平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学院的结构工程学科为山东省“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
“工程结构与防灾减灾实验室”为山东省“十二五”强化建设重点实验室。在钢结构基本理论及空间结构、新型结构体系及其抗火性能和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等方面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并在建筑物整体移位领域处于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2]
近五年内,学院教师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收录200余篇;获国家专利10余项;鉴定科研成果30余项。“建筑移位改造工程新技术及应用”获2012 年度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既有建筑物托换新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获2012年华夏建设科技进步二等奖,“建筑物移位改造新技术及应用”获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钢结构腹板波折轻量化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获2014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
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科研机构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学院拥有工程结构研究所、工程鉴定加固研究所等九个科研机构,拥有“山东省土木结构诊断改造与抗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山东省绿色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建筑结构鉴定加固与改造”省级重点实验室。[3]
土木结构诊断改造与抗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省土木结构诊断改造与抗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山东省科技厅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于2003年批准的依托山东建筑工程学院(现山东建筑大学)组建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鲁科函字60号文件),是容科研、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面向全省土木工程行业承接工程化科研的事业机构。研究中心主任为我国著名土木工程专家、工程院院士——陈肇元教授。
研究中心依托山东建筑大学,拥有山东省内最大的专业实验室群——山东建筑大学结构实验室、工程检测检验中心(建材实验室)、测量实验室,仪器设备齐全先进,技术力量雄厚,可以承担各类结构体系、建筑材料、工程测绘的技术研究和工程服务。
研究中心下设钢结构所、预应力所、高性能混凝土所、测绘与地理信息所等多个研究部门,拥有1位院士、8位教授,15位副教授,3位博士后,12位博士,30余位硕士,专业配置合理,涵盖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建筑材料、计算机、工程力学、工程测绘、地理信息系统等多个相关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配合的群体优势。
研究中心依托山东建筑大学,具有土木工程一级检测资质、丙级测量资质、丙级鉴定专项资质、加固施工特种资质、甲级建筑设计资质、乙级规划设计资质、二级钢结构专项施工资质,其中检测、测量、鉴定资质均具备计量认证合格证书。
一、“中心”组织机构
“中心”主 任:清华大学土木系 陈肇元教授 工程院院士
“中心”副主任: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傅传国教授
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张鑫教授
该中心为山东建筑工程学院与济南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山东建工集团、山东普利房地产开发公司、山东建固特种工程公司共建。
二、研究方向
1.工程结构诊断改造
2.工程结构防灾减灾
3.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
4.工程结构高性能材料的研制及工程应用
三、“中心”目标
21世纪是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世纪,山东省是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大省,用于公路、桥梁、建筑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每年达400亿元以上,其公路桥梁隧道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港口工程、水利工程、地下建筑工程等无论在建设规模和建设质量、速度上都会得到快速发展,并处在全国领先水平。为此,建立山东省工程结构诊断改造与防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提高该领域的技术进步,加强该领域应用基础和工程应用研究,提高工程建设决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心”将以省高校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为依托,聘请一批国内知名专家参与领导和建设,逐步使“中心”成为我省工程结构诊断改造与防灾领域的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基地、工程建设的决策咨询基地,并通过该“中心”扩大与外界的交流和联系,使“中心”成为联系学术界与工程界的桥梁。“中心”将密切结合我省基本建设的工程实际,着力解决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难题,融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于一体,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逐步建成具有自我造血功能、自我发展能力的高科技实体。[10]
山东省绿色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省绿色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莱钢建设设有限公司组建。该“中心”着力于钢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通过科学研究、施工图审查以及钢结构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逐步使“中心”成为山东省钢结构工程领域的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基地、工程建设的决策咨询基地,并通过该“中心”扩大与外界的交流和系,使“中心”成为联系学术界与工程界的桥梁。“中心”将密切结合工程实际,与莱钢建设公司紧密合作,着力解决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难题,融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于一体,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逐步建成具有自我造血功能、自我发展能力的高科技实体,使“中心”成为国内一流的“产、学、研”一体的科研开发基地。主要研究方向为:(1)绿色节能钢结构住宅体系的推广应用关键技术;(2)多高层钢结构应用关键技术;(3)轻型钢结构的推广应用;(4)大跨度空间结构应用关键技术。
该“中心”聘请我国著名钢结构及空间结构专家、中国钢协副理事长、天津大学博士生导师刘锡良教授担任主任,山东莱钢建设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谢振清、山东建筑大学科技处处长周学军教授担任常务副主任,山东省建设厅科教处处长黄鸿翔教授、山东建筑大学柳峰教授担任副主任。由刘锡良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董毓利教授、周学军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该中心成员和学术委员会委员由山东建筑大学和莱钢建设有限公司相关人员组成 。[11]
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实验研究中心
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实验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是以山东省“十二五”强化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结构与防灾减灾实验室”、山东省重点学科“结构工程”学科为依托,由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岩土工程、桥梁隧道工程等相关领域科研人员组成,为解决土木工程前沿领域科学研究及大型复杂工程建设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提供试验研究、结构性能测试及理论分析。研究中心拥有仪器设备总价值达5000余万元,试验区面积达 3500m 。 研究中心可以从事结构静力实验、结构抗震实验、火灾模拟实验、数值模拟仿真分析,可以从事工程结构现场性能测试与监测等方面的工作,是集科研、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科研机构。
1)结构静力实验功能区
功能区拥有大型l形反力墙加载系统,可以进行5层楼足尺模型试验。拥有500吨液压伺服压力机、100吨材料万能试验机、20-500吨液压千斤顶、100吨微机控制岩石力学性能万能试验机、300通道的静态数据采集系统及各类试验加载辅助系统,2000吨液压加载系统正在建设中,可实现对各种尺度工程结构模型的加载模拟和数据的自动采集与处理。该功能区试验能力可以对各类复杂或新型节点、构件及结构体系的力学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分析。
2)结构动力实验功能区
该功能区主要有从美国mts公司引进的多通道液压伺服加载系统和从英国servotest公司引进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系统。其中mts液压伺服加载系统拥有从20吨至100吨的各类作动器,可以进行单向、双向和三向结构拟静力和拟动力试验;振动台系统水平和竖向最大加速度可达 2.0g ,有效载重量10吨,可实现多维(三向六自由度试验条件均可满足)地震作用下大型复杂结构抗震性能研究,同时也可为快速发展的复杂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核电站工程建设以及工业设备地震安全性评估等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3)火灾模拟实验功能区
该功能区拥有 9m × 4.5m × 1.5m (长×宽×高)的水平火灾试验炉和 3.3m × 1.5m × 3.3m (长×宽×高)的垂直试验炉,可以模拟真实的火灾场景。试验炉既可按iso标准温度-时间曲线升温,也可以按实际科研需求设定的温度-时间曲线升温,模拟火灾试验的温度参数和力学参数均可实现计算机自动采集和数据处理。该功能区不仅可以满足对结构模型受火环境下的承载能力和劣化规律等的科研需要,同时也可为重大工程结构的抗火消防安全性评估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是综合性能指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结构耐火实验系统。
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曾先后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济南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山东建筑科学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完成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及济南奥体中心、高铁济南西客站等山东省重大工程项目的试验研究及有关现场测试工作,为土木工程领域科学技术研究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研究中心本着“严谨科学、热情真诚”的宗旨,积极寻求与国内外高校、科研、设计及施工等单位的广泛合作,对土木工程前沿领域科学研究及大型复杂工程建设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相关的合作研究,共同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发挥应有的作用。[12]
山东建筑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
山东建筑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成立于1993年。长期以来,岩土工程研究所在地基处理、桩基工程、基坑工程、隧道与地下结构工程等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目前,岩土工程研究所附属的岩土工程实验室拥有仪器设备总值200余万元。实验室拥有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如微机控制电气伺服岩石力学万能实验机、分层沉降仪、测斜仪、piv-fv桩基完整性测试仪、pal-l高应变桩基无损测试仪等。
近年来,岩土工程研究所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岩土坡体稳定性控制:利用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等手段,研究天然或人工形成的岩土边坡在自然力(如地震、洪水等)作用下,边坡内部破坏机制及变形机理。
(2)基坑开挖引发的地层移动理论及其控制技术:以基坑工程的时空效应理论为基础,研究不同地质等自然条件下在不同开挖方式下建筑基坑支护结构与土体共同作用机理,建立基于变形控制的基坑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
(3)基桩承载力预测技术:以基桩静、动测数据为基础,建立预测单桩竖向承载力的遗传bp神经网络模型,进而建立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优化设计分析系统。
(4)地下结构的设计理论:通过现场量测数据的反演分析,着重研究不同开挖方式下,具有一定刚度的柔性复合衬砌结构的变形控制机理。
近年来,岩土工程研究所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和主要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4部,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5项。
岩土工程研究所研究团队中具有教授6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7人。招收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结构工程(基础工程方向)硕士学位研究生。[13]
山东建筑大学工程鉴定加固研究所
山东建筑大学工程鉴定加固研究所成立于1992年,主要从事建筑结构的检测鉴定与加固改造,地基基础的检测鉴定与加固,具有主体结构和地基基础检测资质、工程鉴定加固专项资质,所属山东建固特种专业工程有限公司具有特种工程施工资质(建筑平移、纠倾、结构补强)和地基基础专项施工资质,拥有技术人员80余人。[14]
山东省建筑结构鉴定加固与改造实验室
山东省建筑结构鉴定加固与改造实验室,隶属于山东建筑大学,前身为山东省高校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结合山东省土木结构诊断改造与抗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山东省绿色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省级技术研究中心,于2006年成立。结构工程实验室是“九五”、“十五”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十一五”重点强化建设实验室。
实验室现总使用面积5700m,仪器设备价值总额3000多万元,拥有mts液压伺服加载装置、15m高三维加载试验台、大型土木结构抗火试验炉、岩石力学电液伺服数控万能试验机及数据采集系统、数字声发射仪、现场检测成套设备等,实验仪器装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具备工程结构静力与拟动力加载试验、健康诊断和火灾行为等综合实验研究的能力,承担了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百余项科研项目的试验研究任务。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33名,兼职人员10余名,其中国家百千万人才第一、二层次人选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教授16人,高级实验师3人、副教授14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21人,形成了四个主要学术团队:张鑫教授的“工程结构诊断加固与改造”学术团队、周学军教授的“钢结构基本理论与空间钢结构研究”学术团队、傅传国教授的“新型结构体系与抗震”学术团队以及孔军教授的“岩土与地下结构工程”学术团队。
实验室依托我校“土木工程学科”,土木工程学科是“十五”省级强化建设学科,“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2006年,土木工程专业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实验室同时承担研究生以及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实验研究及教学任务。实验室下设4个研究所、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结构工程抗震、结构工程抗火、计算机仿真等专业实验室。
近些年来,实验室学术团队利用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及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形成了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1)土木工程抗震,(2)工程结构加固改造与健康监测,(3)土木结构抗火(风)及抗爆,(4)岩土坡体稳定性及防治。并特别在建筑物移位成套技术、工程结构加固、改造与健康监测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阶段性成果。[15]
测绘与空间信息技术研究所
测绘与空间信息技术所成立于2008年,主要为进一步扩大我院测绘工程及其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影响,为广大教职员工提供合作、共赢的科研平台,培养测绘与空间信息专业人才,带动本校该领域快速发展。
组成人员:
丁宁、史同广、崔健、郝光荣、赵同龙、郭秋英、单宝艳、王倩、张邦花、孙英君、郑国强、孟飞、王京卫、蔡菲、于明洋、马东岭、周英、刘庆新、李锦
工作职责:
1、高精度工程与变形控制网建立、各类工程测量、特殊安装测量;
2、各类数字图件测绘与图件数字化(公路、铁路、管线及城市规划等);
3、数字城市、区域数字地球及虚拟现实技术研究;
4、城镇地籍与房产测量、土地与房产评估及管理系统设计;
5、水利枢纽大坝及滑坡体的外部、内部监测系统设计;
6、地理信息系统设计、遥感技术综合应用。[16]
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学生工作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一直稳居全省同类专业前列,
他们多数已成为山东省建设行业的骨干力量。学院已为社会培养出万余名土建类技术人才,成为山东省经济建设尤其是建设行业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2]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1.土木工程学科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山东建筑大学.2018-07[引用日期2019-06-10]
2.学院简介.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官网.2013-04-27[引用日期2017-07-10]
3.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学院简介.山东建筑大学研究生处.2015-09-16[引用日期2017-08-16]
4.土木工程专业简介.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官网.2013-04-28[引用日期2017-07-10]
5.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简介.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官网.2013-04-28[引用日期2017-07-10]
6.土木学院硕士生导师一览表.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官网.2014-05-15[引用日期2017-07-10]
7.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马中国.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官网.2013-04-27[引用日期2017-07-10]
8.“土木结构诊断改造与防灾减灾”岗位泰山学者:李国强.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官网.2013-04-27[引用日期2017-07-10]
9.兼职教授一览表.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官网.2013-04-27[引用日期2017-07-10]
10.山东省工程结构诊断改造与防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官网.2013-04-09[引用日期2017-07-10]
11.山东省绿色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官网.2013-04-08[引用日期2017-07-10]
12.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实验研究中心.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官网.2013-04-08[引用日期2017-07-10]
13.岩土工程研究所.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官网.2013-04-07[引用日期2017-07-10]
14.山东建筑大学工程鉴定加固研究所.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官网.2013-04-06[引用日期2017-07-10]
15.实验室概况.山东省建筑结构鉴定加固与改造重点实验室[引用日期2017-07-10]
16.测绘与空间信息技术研究所.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官网.2013-04-05[引用日期2017-07-10]
展开全部收起。。。学院现有土木工程、地下工程两个本科专业。2003年11月本专业2003年通过国家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2008、2013年通过复评。2018年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