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毕业证样本图片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图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院校简介:中国海洋大学电话区号
0532
邮政区码
266000
地理位置
中国山东省青岛市松岭路238号。海洋环境学院现辖有海洋学系、海洋气象学系、物理海洋研究所和物理海洋实验室。
海洋学系现设有海洋科学、海洋管理、应用海洋学三个本科专业,并主持海洋学人才基地建设。该基地是1991年我国首批设置的15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于1999年经教育部验收挂牌,并被评为全国优秀基地。海洋系拥有流体力学、海洋调查、卫星海洋学、海洋与大气数值模拟等教学实验室。海洋气象学系设有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二个本科专业。拥有气象实习台、海洋气象教学实验室、大气探测教学实验室等。
物理海洋研究所是198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成立的,现设有海浪、浅海动力学、大洋环流、内波、海-气相互作用、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等研究室。物理海洋研究所除承担科研工作外,还与海洋学系和海洋气象学系共同承担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学工作。
物理海洋实验室是于1987年利用世界银行110万美元贷款和国内配套经费建立起来的,是全学院科研的平台和基地。实验室于1989年被批准为国家教委部门开放研究实验室,1999年被教育部确认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的大型设备有:大型风-浪-流实验水槽、内波实验水槽、旋转平台实验系统,还拥有粒子成像测速仪(piv)、微波辐射计、多普勒声学流速仪、超声风速仪等先进测量仪器。实验室对外开放,并设有开放课题基金。目前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上层海洋动力过程、浅海动力过程、海洋环流、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海洋环境探测机理与仿真。
学院现有博士点为物理海洋学、气象学(原海洋气象学)、环境科学(原环境海洋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应用海洋学、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物理海洋学是我国首批博士点(1981年),1988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1年被再度确认为国家重点学科,设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岗位。气象学是我国第二批博士点海洋气象学(1984年)的拓展,为山东省重点学科。环境科学是我国第一个环境海洋学博士点(1990年)的拓展,为山东省重点学科。物理海洋学博士点所在的一级学科为海洋科学,为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点,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大气科学为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点,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环境科学与工程为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点,设有博士后流动站。除对应于上述博士点专业的硕士点外,学院还有流体力学硕士点。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教学成果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学院在为我国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学教材建设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迄今已面世50多部自编讲义,不仅满足了本校本系的教学需要,而且作为交流教材推广到校外,甚至国外。属于国内同类教材第一部的有《海洋通论》、《海浪学》、《海流学》、《潮汐学》、《海洋学》、《海洋热学》、《海洋调查》、《海况分析》、《海洋内波》、《风暴潮》、《海洋水团分析》、《海洋温盐预报》、《区域海洋学》、《海洋天气学》、《海洋气候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海洋要素计算及预报》、《浅海动力学》等。
我国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方面已出版的高水平教材和专著,绝大多数为我院教师所编著。《海洋科学导论》是"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且被台湾购买版权,出繁体字版本。《海洋水团分析》和《海洋调查方法》也列入"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前者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潮汐学》获教育部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随机海浪理论》被教育部推荐为研究生教学用书。《海洋学》和《海洋调查》已被教育部批准,作为"名牌课程"进行建设。
学院在几十年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一贯重视教学研究,主持承担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研究成果,迄今已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奖多项。
近五年来,学院主办和协办9个国际学术研讨会,先后承担中德、中日、中英、中澳、中法、中美合作研究项目15项,参与国际合作研究和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出国访问达到100多人次,聘请夏威夷大学终身教授王斌等20余名海外著名学者作为学院的兼职教授。美国woods hole海洋研究所黄瑞新教授被聘为教育部物理海洋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美国wisconsin大学刘征宇教授被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通过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了学院整体水平,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扩大了学院的国际影响。
历经50多年的口授身传笔耕,汗水化作甘露,浇灌得桃李满园,心血凝为沃肥,培育了群葩映辉。学院已培养出本科生近4000人,硕士、博士、博士后近500人,还有各种培训班、证书班700余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敦欣教授,有我国自己培养的第1位海洋科学博士孙孚,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有美国的终身教授,有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有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带头人、百人计划入选者,有国家机关的部(局)、司级干部,有大学校长、学院院长、研究所所长和众多的学术骨干与学科带头人。他们为我国21世纪的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事业的兴旺发达,共同谱写更为辉煌的乐章。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师资力量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海洋环境学院师资队伍结构较合理、实力较强、团结奋进、富有创新精神。学院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博士生导师21名,教授35名;1人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和国家科技攻关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荣誉称号获得者,3人为全国优秀教师,1人为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2人为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获得者,2人为青岛市百名教育名家,2人为山东省劳动模范,1人为"科技兴鲁"金质奖章获得者,4人为青岛市劳动模范,2人为山东省优秀教师;1人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为中国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入选者,1人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4人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3人为山东省及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3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现职50岁以下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占68 %。
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苏纪兰、袁业立、李崇银、胡敦欣是我院兼职教授。
赫崇本教授
赫崇本教授是我国海洋科学与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为海洋学院和海洋系的创建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曾任国家科委海洋组副组长,国家海洋局顾问,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参与领导了第一次全国海洋综合调查,为海洋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圣常院士是中国物理海洋学的开拓者之一,中国海浪研究的奠基人。20世纪60年代初,他将国际上盛行的能量平衡法和谱方法相结合,提出了普遍风浪谱,论文于国内以英文发表后,苏联学者译为俄文出版,并被当年有关国际科学进展评论列为重要成果。20世纪80~90年代,他带领研究组以解析方法提出海浪谱,代表一种具有特色的谱形式,国际学术评介中有报导,其中风浪频谱纳入中国《海港水文规范》。他领导发展的"新型混合型海浪数值预报模式",避免了国际上盛行模式存在的部分困难;该模式已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用于台风浪业务化预报。其1960年专著《海浪原理》为国内、外第一部系统讨论海浪的著作;其1984年出版的《海浪理论与计算原理》为我国海洋学领域引用率很高的著
文圣常院士
作之一。文院士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科技攻关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部委省级科技进步奖和科技成果奖十几项。
冯士筰院士是我国风暴潮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环境海洋学学位点的主要创建人,所撰写的《风暴潮导论》是国
冯士筰院士
内外第一部系统论述风暴潮理论和预报的专著,获国家自然科学专著一等奖和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他与合作者给出了lagrange余环流和长期输运方程,建立了一种崭新的近海环流及其物质输运理论体系,已应用于国家环保局重大课题"渤海及十个海湾水质预测和物理自净能力研究"(该课题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九七三")等相关课题。其长期输运方程也被美国学者成功地应用于chesapeake湾等海域水质预测。美国《advancements in aerodynamics, fluid mechanics and hydraulics》(asce,1986年)认为其长期输运方程的建立为一"重要进展"。冯院士曾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是我国物理海洋学界至今所获自然科学奖的最高奖项,曾获"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他主持的教学改革项目"面向21世纪海洋科学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主编的国家级重点教材《海洋科学导论》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王彬华教授是海洋气象学专业的奠基人之一。他撰写的专著《海雾》被国外翻译出版,目前仍是该领域的权威性著作。景振华教授的《海流原理》和陈宗镛教授的《潮汐学》,是我国最早系统介绍海洋环流和潮汐学的专著。陈宗镛教授等关于海平面变化及预报的系统理论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侯国本教授是我校海洋工程专业奠基人之一,为石臼港和东营港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秦曾灏教授是我校海洋气象学博士点创建人之一,他主持的"浅海风暴潮的动力机制及预报方法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学院在海浪统计理论和高阶谱研究方面的系列成果构成海浪研究的重要进展,关于风浪破碎的观测和理论研究为研究海浪在海-气交换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在海洋环流和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富有特色,为国内最早开展此方向研究的少数单位之一;关于海平面变化及预报的系统理论研究,科学、合理地统一了全国高程基准,已广泛应用于防灾减灾、工程设计、海岸带管理;参与撰写的"夏威夷群岛对太平洋海洋-大气系统的远距离影响"一文,刊于美国《science》周刊;在风暴潮研究方面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海洋水团方面的研究位于国内前列;在海洋内波研究规模与水平上居国内领先地位;在中国近海海平面变化、热带海洋环流、中国近海海温数值预报、浅海潮汐计算、黑潮与大气环流相互作用、南海海-气相互作用与海温季节内振荡、热带太平洋上层海洋季节内振荡、enso循环机制、阻塞理论、极地低压等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在国际上有一定显示度的成果。学院在几十年的科学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迄今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以及一大批省部级一等奖。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学院定位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坚持精英教育理念,强化物理海洋国内领先的地位,发挥我院海洋与大气学科共存互动的优势,力争把海洋环境学院建成培养海洋界和大气界一流人才、学科水平和创新能力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办学思路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强化特色,巩固发展;开拓进取,辐射带动。
学院发展要以人为本,高屋建瓴,在国际化平台培育人才,巩固和发展六十年来的办学成果和学科地位。与时俱进,随着海洋、大气科学不断深化和国家对海洋事业发展需求的日益增加,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改革教学内容和手段,在全国海洋教育事业中起到辐射带动的作用。物理海洋学科作为海洋科学专业最显著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高,保持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加强大气与海洋科学的交叉,海洋气象专业成为国内气象界重要的力量。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育人理念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强厚基础,强化专业;重实践,拓宽口径。
学生培养注重数理基础,优化调整课程体系,强化专业特色;拓宽应用口径,增加技能培训,重视创新能力。因材施教,人才培养基地学生一半以上进入研究生学习,为我国物理海洋、海洋气象研究提供主要的精英后备力量。其他学生向应用转型,加强实习、实践环节,掌握实用技能,为海洋监测、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和海洋气象提供具有栋梁潜质的优秀人才。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学院精神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秉承传统,兼收并蓄;严谨治学,崇教敬业。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学院文化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宁静致远,觅认知海洋的普遍理论; 勇于创新,肩谋海济国的历史重任。
文圣常院士总结了海洋环境学院的院训:
浩海求索,立言济世
“浩海求索”反映海洋环境学院的专业特色和治学精神,它涵盖艰辛、深入、严谨的风格;“立言济世”要求“理足可传”,即将探索海洋科学的成果,变为人类宝贵的知识财富,服务于社会。这是海洋人千秋不朽的功业。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科研概况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基础研究
承担国家三大计划(973、863、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主体。十五以来,我院教师共主
持973项目2项,课题14个;主持863项目21项;科技支撑项目3项;主持自然科学重大(点)基金3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面上(青年)基金56项。代表性项目有:
部门及地方项目
十五以来承担海洋局、军口项目及地方咨询服务项目课题120多项,合同金额6000多万元。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前景与展望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回顾海洋环境学院近6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充满自豪与骄傲,对前辈们的业绩和拼搏精神,以及对我国海洋
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深怀崇敬之情。
在前人奠定的坚实基础上,学院今天又面临一个大的发展机遇期。首先,目前人类的发展正面临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海洋被视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希望所在。因此世界各个海洋国家都在海洋科学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我国自"九五"计划开始启动了若干海洋科学重大研究计划,学院是承担相关计划中的主力军之一。其次,"九五"期间中国海洋大学成为"211工程"项目学校,如今又成为"985工程"建设学校。这些建设项目无一不是围绕着重点学科进行建设。作为国家重点学科的物理海洋,山东省重点学科的海洋气象和环境海洋,构成了学校重点建设学科群"物理海洋与环境科学"的核心学科,获得了学校在经费投入、人才培养与引进、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重点支持。第三,海洋科学本身也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与全球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海洋学问题成为研究的焦点,人们越来越关心更长时间尺度和更大空间范围上的变异机制,更加关注不同尺度运动形式的相互作用,同时海洋科学的各个学科交叉研究也成为学科发展的需要。随着海洋卫星遥感和现代海洋观测系统(如argos)的发展,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量的观测数据,为揭示新的海洋现象提供了可能。
在这样的外部机遇条件和学科发展的关键期,学院的学科发展在几十年成果积累的基础上,将在上层海洋动力过程、浅海动力过程、海洋环流、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海洋环境探测机理与仿真等方面做出具有原始创新性的成果,为世界海洋科学做出贡献。在人才培养方面,随着学院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学科点建设的不断进展,人才培养体系的日臻完善,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学院作为我国物理海洋、海洋气象和环境海洋学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研究中心的地位将进一步强化和提升。[2]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1.学院简介. 海洋与大气学院[引用日期2018-10-21]
2.学院简介.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引用日期2018-10-09]。。。海洋环境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到任不久,1931年即提出"海洋学、气象学,亦皆为其他大学所未办,我们……皆可渐次设立"。1932年即聘请教授开始讲授海洋知识课程,1934年发起组建青岛海洋生物研究所,并承办暑期讲习班等。这一系列的活动,为后来海洋类专业的设置和学校海洋特色的形成拉开了序幕。海洋环境学院师资队伍结构较合理、实力较强、团结奋进、富有创新精神。学院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博士生导师21名,教授35名;1人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和国家科技攻关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荣誉称号获得者,3人为全国优秀教师,1人为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2人为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获得者,2人为青岛市百名教育名家,2人为山东省劳动模范,1人为"科技兴鲁"金质奖章获得者,4人为青岛市劳动模范,2人为山东省优秀教师;1人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为中国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入选者,1人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4人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3人为山东省及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3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现职50岁以下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占68 %。
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苏纪兰、袁业立、李崇银、胡敦欣是我院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