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毕业证样本图片、{模板}、学位证样本、报到证样本、档案等。宁夏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样本图片由教育部统一印制发放给学校,毕业证样本有多处防伪标识。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院校简介:宁夏师范学院主要院系
人文学院。宁夏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研成果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学院大力加强教学科研,30年来,教师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参编教材、著作20部,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主持自治区级科研项目14项,校级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散文集1部,发表文学作品数百篇(首)。2008年获准立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西部项目1项,2009年获立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项,2010年获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项。2010年汉语言文学教育团队被确定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获校、自治区乃至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3人次,科研成果奖近40人次,2009年、2010年连续获学校科研先进集体。学生社团“北斗文学社”和校园文学刊物《山城》影响遍及宁夏区内大中专学校,并以毕业生为主体形成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西海固作家群”和“西海固文学现象”。[1]
宁夏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培养理念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人文学院学生培养理念明确:以教师教育为本,开掘潜能,培育特长,全面发展。措施有力:注重课程,加固基础,内强理论,外练技能,文化浸润,楷模熏陶。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院形成了“以教学立本,以科研图强,以人文精神建设、以管理创新发展”的院风建设理念;“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教学”的教学科研理念;以“三能六证”为目标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以学生社团活动为中心,以增强素质、提升能力为目的的有中文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理念。办学30年来,向社会输送了近2000名合格的毕业生,有许多人已经成为教坛新秀、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有许多人担任中、小学校长、副校长等中坚管理工作者。获得博士学位的有5人,获得硕士学位的有10多人,有的已是区内乃至国内外的知名学者、知名作家。据不完全统计,人文学院的毕业生出版学术专著13部,发表文学作品300多万字,其中长篇小说5部,中篇小说20余部。[1]
宁夏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学院发展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展望未来,人文学院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富有朝气和活力的导班子的带领下,全体师生将众志成城,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出更多富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为振兴地方经济、文化和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在“十一五”期间,力争把学院建成在校内外有较大影响,本科、专科专业达到3-4个。并努力建成1-2个品牌专业、1-2个特色优势专业,创建自治区级精品课2-3门,创建校级精品课10门,教研室和研究室达到4-6个。到2010年,在校生人数达到900人左右。人文学院师生将奋发图强,开拓进取,再创辉煌,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1]
宁夏师范学院人文学院现任领导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院 长: 虎维尧[2]党总支书记: 杨正刚
副 院 长 : 徐安辉 党总支副书记:苏文宝
宁夏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下属机构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西海固文学研究室
“西海固文学研究室”创建于1998年4月, 2001年10举行了挂牌仪式。这是我院也是宁夏唯一专门研究西海固文学的科研机构,有系统完整的组织机构和活动简章。本研究室自建立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在西海固文学的发展、传播、交流和研究,在扩大西海固文学的影响、促进西海固文学创作的繁荣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发挥了其作为地方文学研究室应有的功能。学术活动和研究成果方面,在宁夏文学界有着较大的影响和较高的声誉,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人文学院乃至宁夏师范学院的学术影响。
“西海固文学研究室”研究内容、范围和对象主要包括:西海固文学的生成、现状和发展;西海固文学的主题、内涵和艺术特征;西海固文学的创作队伍;西海固文学与西海固经济;西海固文学与西海固文化;西海固文学与西海固地域;西海固文学与回族文学和民间文学;西海固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西海固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海固文学与外来文化;西海固文学与当代文学思潮;西海固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六盘山》杂志研究等等。既有宏观的理论探讨,也有微观的理论剖析,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地观照西海固文学、准确而深入的阐释西海固文学现象。
地方语言民俗文化研究室
地方语言民俗文化研究室是宁夏师范学院院属的科学研究机构,由人文学院具体指导研究事务和管理工作。地方语言民俗文化研究室的前身是回族语言研究室,成立于2001年9月,是我院历史上较早成立的研究室之一。2005年为了进一步加强中文系的科研工作,拓展科研方向,适应学校升本办学的总体形势,经中文系全体教师充分讨论和系领导的科学决策,2006年底,经中文系申请,学校批准将“回族语言研究室”改建为“地方语言民俗文化研究室”。
研究室初期主要是研究回族语言与文化,随着研究室工作方向的拓展和视野的扩大,研究领域涵盖了生活在本地各民族的语言民俗、姓氏民俗、称谓民俗、生产民俗、经商民俗、居住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礼仪民俗、婚姻民俗、丧葬民俗、卫生民俗、体育民俗、文化娱乐民俗等方面。
宁夏师范学院人文学院课程建设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20世纪中国文学
《20世纪中国文学》在2005年被确定为自治区精品课程,为宁夏师范学院首批通过的区级精品课程中唯一的一门文科课程。当时由钟正平教授主持,主讲教师有武淑莲副教授、徐安辉副教授、马晓雁助教、郑鹏飞。经过近三年的建设,本课程组教师的学历层次明显提高,钟正平教授博士在读,马晓雁硕士在读,并于2007年新进了中国当代文学方向、西南师范大学应届硕士毕业生郑鹏飞。该课程组5人中,已获得硕士学位2人,硕士、博士在读各1人,3人具有高级技术职务,平均年龄不足40岁。在试题库、教学资料、教学课件等方面的建设中,和初期相比较,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任课教师能自觉适应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以及本科教学的需要,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在2007年学校开展的教学文件大检查活动中,1人的教学文件被评为优秀,其余均为良好。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一创三重一突出”,即创新教学,重基础、重应用、重实践,突出综合素质的提高。在2008年开展的教学过程大检查中,教研室开展听、评课活动,该课程组教师的教育教学,受到本教研室教师和学校教学督导员的高度评价。现将本课程近三年的建设情况,具体报告如下:
一、师资队伍
本课程现有专职教师4人,兼职教师1人。其中教授1人(钟正平,男,45岁。),副教授2人(武淑莲,女,42岁,徐安辉,男43岁。),助教2人(郑鹏飞,男,28岁,马晓雁,女,28岁)。硕士研究生2人,硕士在读1人,博士在读1人,武淑莲副教授在2007年年底还被公派到澳大利亚进行访学。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形成了较好的师资梯队。任课教师师德高尚,教风良好,坚持教书育人,能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教研活动,尤其是任课教师之间能认真地坚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并经常征求和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工作。具备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教学实践经验,深受历届学生好评、深得领导和同行肯定。本课程从来没有教学事故发生。
二、教学大纲
该门课程分现、当代两部分,历年来使用教材有较大变动,尤其当代部分,作家作品层出不穷,观点和体例也不断发生变化,给选用教材带来一定困难。2001年,根据最新教材,20世纪中国文学课程组,在参照兄弟院校本课程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针对我校实际,讨论了编写我校中文专业20世纪中国文学教学大纲的原则、方法和注意的问题,编写了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经过征求意见和讨论,制订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教学大纲试行稿。经过一年多的实际运行,在2004年6月重又进行了修订,形成了定稿。经过修订的教学大纲,渗透了现代教学理念,体现了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总体目标,重点难点突出,结构体系完整,课时分配合理,在强调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分析鉴赏作家作品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强的专业特色。经过实践证明,该大纲符合高师培养目标,开课目的、要求明确,体现了本课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地位和作用。在近三年教学运行中,课程组教师一方面注意到了教学大纲作为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应该有其相对的稳定性,同时也注意到了根据该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部分教学内容,适当进行调整、补充和削减,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一根本性的教学目标。
参考资料
1.人文学院简介.宁夏师范学院人文学院.2011-05-23[引用日期2014-04-23]
2.人文学院历史沿革.宁夏师范学院人文学院.2012-04-12[引用日期2014-04-23]。。。展望未来,人文学院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富有朝气和活力的导班子的带领下,全体师生将众志成城,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出更多富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为振兴地方经济、文化和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在“十一五”期间,力争把学院建成在校内外有较大影响,本科、专科专业达到3-4个。并努力建成1-2个品牌专业、1-2个特色优势专业,创建自治区级精品课2-3门,创建校级精品课10门,教研室和研究室达到4-6个。到2010年,在校生人数达到900人左右。人文学院师生将奋发图强,开拓进取,再创辉煌,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