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大学井冈山研究中心历届毕业证样本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井冈山研究中心是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是集井冈山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咨询服务、基地建设于一身的实体性研究机构。属 性
大学。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尤其是近四年来,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咨询服务、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学术研究方面,研究所承担了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出版了《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史》、《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史》、《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史》、《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史》、《湘赣革命根据地全史》、《井冈山的红色传说》、《井冈学导论》、《江西省苏维埃主席曾山》、《井冈山的红色歌谣》、《精神瑰宝》、《峥嵘的井冈山岁月》等10余部专著,发表了近100篇学术论文。在人才培养方面,探索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开设了《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必修课,实施了井冈山精神“三进”工程;编写了《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校本课程;创作并演出了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布置了井冈山精神大型展览馆;建立了以井冈山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形成了“以井冈山精神办学育人”的鲜明办学特色。在学术交流方面,教育部和江西省委、省政府领导,教育部司局和省教育厅领导,革命前辈后代,国内专家、学者等多次到研究所进行指导;主办、协办了多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派出多人外出学习和参加学术活动,加强了对外学术交流。在咨询服务方面,研究所通过承担委托课题、提供社会培训、主办或协办有关理论研讨会、进行井冈山红色资源的宣传教育等拓宽了为政府和社会服务的渠道。在基地建设方面,加大了资金投入,完善了管理制度,形成了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的运行机制。
井冈山研究中心将大力弘扬“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的井冈山精神,励精图治,继往开来,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重点、以学术交流为动力、以社会服务为手段、以文化宣传为载体、以基地建设为平台、以重大项目和重大成果为目标,不断整合学科资源,汇聚学科队伍,凝炼学科方向,努力建成井冈山理论研究中心、井冈山红色资源教育教学中心、井冈山学术交流中心、井冈山研究资料信息中心,为深入中共党史研究、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井冈山大学井冈山研究中心机构组成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1、学术委员会顾问:张泰城:博士、教授,井冈山大学校长、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院长
2、研究所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学术委员会主任: 刘孚威:教授,原江西省委宣传部正厅级巡视员 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罗学渭:教授,井冈山大学副校长 学术委员会委员: 沈谦芳:博士、教授,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余伯流:研究员,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李康平:博士生导师、教授,江西师大学科建设规划处处长 李 忠:教授,井冈山研究中心副主任
3、研究所工作人员: 张泰城:博士、教授,井冈山研究中心主任(兼) 李 忠:教授,井冈山研究中心副主任 陈 钢:教授,井冈山研究中心 肖子华:讲师,井冈山研究中心科研秘书
4、研究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 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张泰城、刘孚威、沈谦芳、余伯流、李康平、罗学渭、李 忠、陈 钢、肖子华、张 劲、肖长春、肖云岭、刘家桂 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彭咏梅、唐莲英、刘高平、王 员、欧阳小华 、罗建清、黄惠运、常 胜、许 斌、张 颢、张长厚
井冈山大学井冈山研究中心基地规划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井冈山革命传统,促使井冈山研究中心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咨询服务、文化宣传、基地建设效益的最优化,依据《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经学术委员会研究,特制定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井冈山大学井冈山精神研究所“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坚持不懈地学习中国革命史、发扬光大党的光荣革命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江西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发井冈山红色资源,弘扬井冈山精神的指示精神。坚持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重点、以学术交流为平台、以社会服务为目的、以文化宣传为载体、以基地建设为依托的发展思路。
二、发展规划
1、科学研究
凝练较为稳定的、具有显著特点的井冈山精神研究方向;产出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重大研究成果,力争通过组织申报重大科研项目和集体攻关,争取成功申报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8项,每年发布重点基地招标课题2—4项;出版井冈山精神研究专著4—6部;每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8篇;争取获得省级及以上科研、教学成果奖1—3项。使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
2、人才培养
发挥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省重点学科—《中共党史》学科的优势,组建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井冈山精神研究团队,加快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争取2008年成功申报《中共党史》硕士点;争取培养1名省高校学科带头人,2—3名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力争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必修课能在全省普及,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吸收研究生、本科生参加课题组,促进井冈山精神和井冈山革命史最新研究成果向教学层面转化;为社会各界提供以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短期培训。
3、学术交流
通过举办省级或全国性学术会议、接受国内外访问学者、加强图书资料和信息网络建设等措施,以协调井冈山精神研究领域的学术活动。计划在2007年底加入“井冈儿女联谊会”(“联谊会”是以井冈山斗争时期革命先辈的后代为主要成员的一个团体),并借助这个“联谊会”经常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并派专职研究员担任由井冈儿女联谊会组织拍摄的大型电视片《井冈寻源》的创作;每年举办省级学术会议1次,每两年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1次(2007年与江西师大江西省红色资源开发与教育研究中心共同举办全国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80周年学术交流活动;参与由省委党史办、吉安市委主办,青原区委、吉安市委党史办承办的纪念东固革命根据地建立80周年学术交流活动;与有关部门或单位共同举办纪念活动);每年派遣4-8名专兼职研究员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活动或外出学习;每年接受国内外井冈山斗争历史研究的访问学者1—2名;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在2007年6月进一步完善井冈山精神研究所网页,以发挥学术交流、信息共享的作用。
4、社会服务
通过主动承揽有关部门的委托研究课题、吸收有关人员参加课题组开展合作研究、派遣专兼职研究人员担任实际工作部门顾问等措施,面向宣传、教育、共青团、关工委及社会各界开展咨询服务,提高解决弘扬井冈山精神与民族精神,坚持井冈山革命道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重大实践问题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在“十一五”期间分别与江西省委、吉安市委宣传部,江西省、吉安市党史研究室,江西省教育厅、吉安市教育局,江西省、吉安市精神文明办,团省委、团市委,江西省、吉安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单位合作,并为其提供咨询服务。建立江西省高校共青团井冈山精神培训基地。
5、文化宣传
通过培养并委派一批井冈山精神宣传员到省内外党政机关、高校、中小学、企业、社区等地宣传、讲学;开辟“井冈山精神研究”网页;创办井冈山精神研究所内部刊物,每年1—2期;指导“大学生井冈山精神研究会”;参与创编历史剧“音乐舞蹈诗史—井冈山”并在全国部分高校演出;学报开辟“井冈山精神研究专栏”等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井冈山精神研究的理论成果向教育实践转化;建立井冈山精神研究所特色资料室,争取在“十一五”期间,使井冈山精神研究的专门图书达到3000册。通过收集图片资料、图书资料、网络资料,实现资源共享。
6、基地建设
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各级政府党史办、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吉安市革命历史博物馆等相关单位的合作与建设,特别是加强与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井冈山精神研究中心和江西师大江西省红色资源开发与教育研究中心的合作,充分开发和利用井冈山红色资源优势。创造条件把井冈山精神研究所建成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争取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支持,将大型《井冈山精神展》全部展版移至我校并长期展出。
三、保证措施
1、加强领导
成立井冈山精神研究所学术委员会,提高学术委员会地位,以加强对井冈山精神研究所的指导。
2、完善制度
制定并完善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章程、科研管理条例、人员管理条例、招标项目管理条例、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管理条例、基金使用管理办法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规范研究所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对外交流和基金使用等方面的管理。
3、物资保障
保证专兼职研究人员用房,建设好井冈山精神研究所特色资料室;购置一批设备如电脑、打印机、复印机、摄像机等。争取省教育厅重点基地建设经费5万元,学校配套经费5万元,学校建设经费10—15万元及社会赞助的支持。
4、引进人才
面向全国引进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的方面专家或博士3-4人,以充实井冈山精神研究所的研究力量。
井冈山大学井冈山研究中心研究方向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与中共党史研究
余伯流、陈 钢、肖子华、彭咏梅、刘高平、黄惠运
2、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张泰城、罗学渭、刘家桂、唐莲英、王 员、许 斌、
3、井冈山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
刘孚威、李康平、李忠、肖云岭、罗建清、张 颢、张长厚
4、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研究
肖发生、沈谦芳、肖长春、张 劲、常 胜、欧阳小华
井冈山大学井冈山研究中心研究成果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专兼职人员2003—2007年论著情况
作者 | 论著名称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罗学渭、肖长春、李 忠 | 井冈山精神与当代 大学生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2006 |
余伯流、陈钢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2007 |
肖长春 | 邓小理论与“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2003 |
余伯流、陈钢 | 毛泽东与井冈山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2003 |
黄惠运 | 史学记文写作 | 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 | 2003 |
黄惠运 | 江西省苏维埃主席曾山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2006 |
罗学渭、肖长春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党的建设史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2007 |
李忠、肖子华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政权建设史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2007 |
张泰城、刘家桂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经济建设史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2007 |
肖云岭、陈钢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文化建设史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2007 |
陈钢、黄惠运、欧阳小华 | 湘赣革命根据地全史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2007 |
黄惠运 | 井冈学导论 | 江西高校出版社 | 2007 |
张泰城 | 井冈山的红色传说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2007 |
余伯流、陈钢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2007 |
刘孚威 | 论井冈山精神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