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毕业证怎样找(样本)绝对靠谱图片由求职必备网搜集整理发布,毕业证样本有多处防伪标识。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院校简介:学校主源可追溯到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后历经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时期;另一源头为1888年创办的汇文书院,后发展为私立金陵大学,1951年与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曾称私立金陵女子大学)合并,成立公立金陵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以原南京大学、金陵大学等有关院系为基础,在原金陵女子大学校址组建南京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南京师范大学。2000年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南京师范大学(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南京师大,坐落于六朝古都南京市,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建,是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祥地之一。。截至2018年3月,学校拥有仙林、随园、紫金三个校区,随园校区有“东方最美丽的校园”之称,占地总面积3243.35亩,建筑总面积近105.37万平方米;设有二级学院26个,本科专业99个,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7个,7个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进入全国前十,4个学科跻身esi全球前1%;在职教职工3160余人,在校普通本科生17100余人,在校研究生11000余人。[1-2]。主管部门
江苏省
类别
公立大学。知名校友
谢剑平、江谦、陶行知、洪银兴、张近东、朱成山、孟非、郦波、张常宁、李剑阁、彭佩云等三江、两江师范学堂建立
两江师范学堂
学堂自1902年筹建,至1912年停办,历时近十年,尤其是在李瑞清主持校政后,亲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为学堂办了许多实事,使两江师范学堂规模得到较大发展,在校学生达千余人。李瑞清的办学宗旨是:视教育若生命,学校若家庭,学生为子弟,始终不渝。他亲自书写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在他主持下,学堂重视科学、国学、艺术,不仅延聘中外知名教师来校任教,还重视开设技能学科和实验,为学堂购置农场百余亩,耕牛数十头,供农学博物科学生实地试验之用;设置画室及工场等设备,供图画手工科学生使用;购置仪器、药品,设实验室,供理化科学生实验用。
该学堂学生考试成绩为江南各高等学校之冠。为江南三省培养了第一批优秀中、小学教师。知名生物学家秉志、国学大师胡小石、陈中凡等就是两江师范学堂早期毕业生中的佼佼者。[4]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创建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创建
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即推举教育家蔡元培为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他就任后,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教育的主张,颁布了诸多教育法令。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长贾丰臻等联合上书教育部和省公署,建议早日在南京筹建高等师范学校,以培养中等学校师资。据1914年8月30日,《江苏巡按使韩国钧委任江谦(原江苏教育司司长)为校长筹备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记载:“就任两江优级师范学校校舍,详加察勘,能否修葺一部分,勉应目前之用。”“务尽本学年筹备完竣,以便定期开校”。不久,韩国钧调赴安徽,江谦未到任。继任江苏巡按使齐耀琳到职后,重申前任已定计划,复经教育部批准,正式任命江谦为校长,并令其迅速到省筹备一切,以便如期开学。在《江苏巡按使齐耀琳饬江谦筹备开学文》中,进一步明确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办学宗旨“高等师范学校一方培养中等学校师资, 一方并为中等学校学生推广升学之途,关系全省教育根本。”江谦遂于1月17日到宁,18日即前往原两江师范学堂,勘察校舍,筹划修葺教室等事宜开办初,南高师筹备处设在省议会内。1915年1月29日迁入两江师范学堂旧址。
江谦任职后,即延聘留美博士郭秉文来校任教务主任,聘留美教育学士陈容为学监主任。并聘前教育部视学袁希涛、省教育会副会长黄炎培、省教育会会长沈恩孚为评议员,为筹划创办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集思广益,商讨办学事项。
校门风光(4
南高师在江谦校长的筹划和全体筹备人员的努力下,于1915年夏,所需修葺添置事项相继完成,任课教师先后受聘到校。并拟定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简章》以及《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招考简章》。遂于1915年8月11日公开招考。报考学生共有534人,来自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广东、四川、贵州等省,其中江苏考生最多。首届招生共录取126人,实到110人。于9月10日开学上课,9月18日举行开校礼式,邀请省长齐耀琳等地方官员莅临学校,参加典礼。至此,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正式成立。到1921年时,南高师的教师,已有102人,其中教授55人,外籍教授3人,教授占教师总数的56.8%,教师中曾在中国国内外留学的有30多人。其中有许多长期从事师范教育的知名教授,如陶行知、陈鹤琴、陈中凡、徐则陵(养秋)、张士一等。
1920年4月7日,郭秉文校长在南高师校务会议上提出,就南高师校址及南洋劝业会旧址建立一所国立大学的议案,得到与会者一致赞同。随即着手筹备。12月7日,国务会议通过,在南京建立国立东南大学。12月15日,东南大学筹备处正式成立。1921年8月24日至26日东南大学、南高师同时招生,东南大学招收新生130人,南高师招收新生119人。1922年南高师停止招生,其最后一批学生17人,于1926年毕业。
东南大学教育科是在南高师的教育专修科、体育专修科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始设教育、心理、体育三系,1924年增设乡村教育系,以训练研究人才,培养师资及教育行政人员为宗旨
教学楼(7
,学制四年。教育科主任先为陶行知,1923年后由徐则陵(养秋)继任;教育系主任由徐则陵兼任;心理系主任系陆志韦教授;体育系主任系美籍教授饶冰士。全科教师34人,其中曾获中国国内外博、硕士学位的有13人,本国教授17人,外籍教授2人,师资力量十分雄厚。知名教授有徐则陵、陈鹤琴、陶行知、陆志韦、郑宗海、孟宪承等。1925年1月至1927年4月,东南大学在北洋政府的命令下,曾三易校长,引发了风潮,持续三年之久。最终因正局动乱,被迫停办。1927年5月16日,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派员来校接收。[4]
南京师范大学民国时期
国立中央大学
1.国立中央大学的创建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6月9日,教育行政委员会仿法国教育制度,颁行大学区制,江苏、浙江两省先试行。以国立东南大学为基础,将江苏的河海工科大学、政法大学、医科大学、南京工业专门学校、南京农业学校、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和上海商科大学、上海商业专门学校等九所高校与主持江苏省教育行政之教育厅合组成国立第四中山大学。8月,奉中山大学区行政院令,省立第四师范附设的艺术专修科,归入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原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科)。教育学院设教育学系、师资科及附设教育各专科(体育专修科、艺术专修科,军事教育科),院长为郑宗海。
体育设施(2
1928年2月10日,国民政府大学院大学委员会议决,将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改名国立江苏大学,并兼负江苏教育行政职能。更名江苏大学后,受到全校师生普遍反对,引起罢课等风潮。5月16日,依照大学院大学委员会议决,将江苏大学改称为国立中央大学,仍兼负教育行政职能。
1928年10月23日,国民政府令改大学院为教育部。1929年7月5日,教育部令,停止“大学区制”,中央大学区限于年底停止。自此,中央大学为纯学术机关,不兼负教育行政职能。[4]
2.抗日救国运动中的解散与整顿
抗日救国运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大进步师生在南京地下党的组织和领导下,发动抗日救国运动,抗议国民党政府坚持内战,对日本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12月17日,全国各地来南京学生近万人联合举行总示威游行,中大有1000余名学生参加,遭到残酷镇压,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珍珠桥惨案"。
1931年底,中大校长朱家骅引咎辞职。1932年,中大数次发生更易校长遭到学生强烈反对甚至驱逐校长的风波;同时,由于政府拖欠学校教工三个多月工资,引起教工强烈不满,中大教师组织“中大经费独立运动委员会”,向教育部索付欠薪。上述这些事件触怒了当时任教育部长的朱家骅,在国民党中央的支持下,于同年6月底,训令中央大学暂行解散,学生全部离校,听候甄别。7月2日教育部派接收委员4人到校接收。6日成立中央大学整理委员会,整理校务。8月26日国民党政府任命罗家伦为中大校长。9月10日中大举行甄别学生考试,开除学生19名。10月11日,中大学生全部返校上课。[4]
3.重建中大后的教育学院
罗家伦就任中大校长后,就宣布他的治校方针是“安定、充实、发展”。他认定这三个目标去开展各项工作,使中大在国难深重之际有所发展。
根据中大整理委员会议决,将教育学院的教育原理、教育心理、教育行政、教育社会4个系改并为教育学系。自1933年起另设师资专修科,凡各学院毕业学生有志中等学校教员者,得在教育学系肄业一年,修习特定科目后,由学校给予证明。原有艺术教育科、艺术专修科改并为艺术科。体育专修科并入体育科。卫生教育专修科改为卫生教育科,学制由二年改为四年。理学院心理系与教育学院、教育心理系合并为心理学系,隶属教育学院。
1933年3月,校务会议议决:彻底修建中央大学最旧之建筑南高院,为教育学院加建教室及实验室;同年6月,又经校务会议决定,改建梅庵,为教育学院艺术科音乐组教学用。1934年2月25日,校务会议议决,核准教育学院试办教育实验所。5月,开办中等学校理科教员暑期讲习班。1936年6月,教育学院教育实验所主持中学英语测验结束,历时4年,遍及10余省。接着,又开始研究高中数理化测试问题。有专任教授、副教授21人,兼任7人;专任讲师9人,兼任3人;助教20人,合计教员60人。此外,教育学院附属幼稚园、小学、中学实验学校也有了扩充,有教员76人,助教4人。[4]
4.抗战期间西迁重庆后的师范学院
1937年的芦沟桥事变和淞沪战争爆发后,战火逼近南京,中央大学连续四次遭敌机轰炸,学校损失惨重。为此,中大决定西迁重庆,附属实验学校迁安徽屯溪。同年12月1日,中大在重庆沙坪坝新址开学。此时,教育学院设有教育学系、心理学系、体育科、卫生教育科、艺术科。
1938年8月,奉教育部令,中央大学教育学院改为师范学院。附属学校由安徽屯溪迁至贵阳。至1941年8月师范学院接受重庆青木关第十四中学为中大附中,原附属实验学校归贵阳。
教育学院更名为师范学院后,除保留原教育学院系科外,增设国文、英语、史地、数学、理化、体育和公民训育7个系。 1939年5月,教育部长陈立夫视察中大,提出要师范学院筹建童子军专修科。至8月,师范学院已设有10个系、3个专修科。即:教育、公民训育、国文、英语、史地、数学、理化、博物、体育、艺术等系以及体育、史地、童子军等专修科。原心理学系改属理学院。 1944年9月。师范学院研究所,除原有心理学部外,增设教育学部。1945年7月14日,增设艺术学部。
1945年8月1日,为了在课程开设和师资上,节省人力、物力,经校行政会议通过,对师范学院一部分系科进行改并。公民训育系并入教育系;童子军专修科并入体育系;国文系并入文学院中国文学系;英语系并入文学院外国语文系;史地系分别并入文学院历史、地理系;数学系并入理学院数学系;理化系分别并入理学院物理、化学系;博物系分别并入理学院生物、博物系。至此,师范学院只保留教育、艺术、体育三系和附设体育专修科,此一体制一直延续到复员南京后。
师范学院从1938年至1945年,共四届毕业生,输送中等教育人才约500人,高级研究人才(研究生)10人,为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自1937年至1945年,中央大学西迁重庆后,在办学条件,生活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教学科研,在学科设置,师资队伍及学校规模等方面都有了较快的的发展。[4]
5.抗战胜利复员南京后的师范学院
复员南京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9月,中央大学成立复员计划委员会。吴有训校长为主任委员。师范学院体育系主任江良规、教育系教授胡家健为副主任委员。经过几个月的筹划,于1946年5月,全校师生分八批,分乘水陆空各种运输工具,返回南京。最后一批于7月底到达。图书仪器设备等在10月中旬陆续返回。10月,原附属实验学校由贵阳迁回南京三牌楼,为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附中,由教育系彭百川教授出任校长。
1946年11月1日,中央大学复员就绪,开学上课。师范学院设3个系、1个专修科。教育学系主任徐则陵(养秋);体育系主任江良规;艺术系主任吕斯百,分绘画、音乐组;体育专修科主任由江良规兼任;师范学院院长为罗廷光(炳之)。师范学院各系,除体育系在体育馆,艺术系的音乐组在梅庵外,其余各教研室、教室、绘画室等均在南高院。共有学生377人;教师82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12人,讲师12人,助教23人,兼任教授3人。
1947年3月,奉教育部令,师范学院设置管训部。聘教育系教授赵冕为主任。但因管训部之具体办法教育部迄未颁布,遂先成立师范生指导委员会,代替管训部之组织。同年,师范学院院长罗廷光(炳之)辞职,由徐养秋(则陵)继任。[4]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金陵大学及其教育学科[4]
1911年冬至1912年初,美国8个传教会在上海聚集一堂,制定在长江流域开办一所女子大学的计划,并向在这个地区工作的传教士发出倡议。1913年夏,由美国北长老会,北浸礼会,南、北卫理公会,基督会等各选3人,组成校董会,是年11月13日,校董会公推北长老会代表德本康夫人为扬子江流域妇女联合大学校长。1914年11月教会的管理董事会正式通过以金陵女子大学名称代替扬子江流域妇女联合大学名称。
1915年9月,金女大租用南京绣花巷李氏宅院为临时校址,招生开学。创建初校内设文、理两科。1919年6月,金女大有了校徽、校歌、校色(紫色)、格言(厚生)。同年夏,德本康夫人去美国筹集建校基金,于1921年
民国时期的金陵女子大学
在陶谷(宁海路南端西侧)购地建校(今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1923年7月学校迁入新址。1924年秋,校内设英文、历史、社会学、数理、化学、生物、体育、医预科等9个系科。同时添设附属实验中学,作为毕业生实习教学场所。1927年增设国文系。1928年,德本康夫人辞去校长职务,校董会推选金女大首届毕业生、留美获博士学位的吴贻芳为校长。
1930年12月,金女大立案照准后,改名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抗日战争爆发后,分散在上海、武汉、成都三地办学。1938年1月集中迁至四川成都华西坝。1939年添设家政系。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9月在南京原址招生开学。至1950年,全校设系科为:中文系、外文系、社会学及社会工作系、历史系、音乐系、体育系(体育专修科)、生物系、化学系、家政系(1951年初改为儿童福利系)、地理系、托儿工作专修科、医预科、护预科。在校生达223人。金女院累计毕业生达994人。[4]
南京师范大学建国以后
南京大学师范学院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5月7日,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通知,中央大学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赵卓任军代表。8月8日,南京市军管会文化教育委员会通知,国立中央大学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8月12日,国立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成立。
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成立后,任命陈鹤琴为师范学院院长。师范学院设教育学系、艺术学系(绘画组音乐组)、体育学系(含体育专修科)。有附属中学、四牌楼附小、丁家桥附小。师院在校生有326人。另有志愿生281人,合计607人、师范学院教职工79人(教员57人,职员7人,工友15人)。
在这期间,华东地区高校进行局部调整。1949年10月,上海市立师范专科学校、上海市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三校学生共300人并入南京大学师范学院有关系科。1950年9月,安徽大学艺术组并入师范学院有关系科。1950年10月,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通知,校名去 “国立”两字而径称“南京大学”。
至1952年6月,南京大学设文法、师、理、工、农6个学院,共37个系。其中师范学院为5个系2个专修科,即:教育学系、幼稚教育学系、美术学系、音乐学系、体育学系、体育专修科、地理专修科。各学系毕业年限为四年,各专修科毕业年限为二年。[4]
公立金陵大学诞生
1950年12月,美国政府宣布冻结中国在美国的资金。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下令冻结美国在中国的财产,并颁布"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的方针的决定"。1951年1月11日,教育部根据政务院决定,发出《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教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的指示》。16日,教育部召开处理接受外国津贴的高校会议。会议期间,美国基督教大学联合会托事部电邀各校派代表去香港与托事部代表商谈津贴费事宜。金大师生通过决议,不予回复,表示与美国教会断绝一切关系。会后,金大与金女院进行酝酿协商,决定由政府接管,两校合并,改为公立金陵大学。
1951年5月3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金大与金女院两校合并筹委会委员名单。1951年6月8日,华东教育部批准两校合并筹委会关于系科调整及招生计划。在两校合并后,仍设文、理、农三院共23个系、6个专修科、2个部。1951年8月6日,华东教育部批准金大与金女院合并方案,合并后仍名金陵大学。文学院设在原金女院校址,称金大宁部(宁海路);理、农学院设在原金大校址,称金大津部(天津路)。9月15日,华东教育部批准新的公立金陵大学由李方训,吴贻芳、戈福鼎、樊庆笙、陈中凡、陈纳逊、高觉敷以及其他教师、学生代表共13人组成校务委员会。李方训、吴贻芳为正副主任委员。两校合并后,教职工为397人,在校学生为716人。公立金陵大学至1952年6月院系调整后结束。[4]
南京师范学院的建立
南京师范学院的建立
1952年7月,教育部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进行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按照华东区的院系调整方案,南京大学、金陵大学两校校务委员会举行联席会议,分别组织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南京农学院和南京师范学院建校筹备委员会。南京师范学院以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和金陵大学教育系、儿童福利等系科为基础与上海震旦大学托儿专修科、广州岭南大学社会福利系儿童福利组、南京师范专科学校数理班合并改建而成,院址设于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分别于11、12月任命陈鹤琴为南京师范学院院长,吴贻芳、纵翰民为副院长;任命高觉敷为教务长,胡颜立为总务长,熊子容为图书馆长。设立政治辅导处,白沙任主任。
南京师范学院初建以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产为基础,拥有土地191亩,校舍建筑面积中教学、办公用房为9448平方米,学生宿舍5837平方米,教职工生活用房5616平方米。实验室4个,仪器700余件。图书馆藏书及资料11.7万余册。到1956年,教学、办公用房增加8519平方米,师生生活用房增加1211平方米,另建保建所、琴房、解剖室、温室、洗衣房和浴室。图书馆藏书及资料25万余册。
1955年,根据中央教育部指示,为集中领导力量办好几个系科和文理分科的原则,南京师院与江苏师院相关系科进行调整。江苏师院的中文、生物、地理、美术系科并入南京师院,南京师院的数学、物理系科并入江苏师院。调整后,南京师院设中文、教育、幼教、地理、化学、生物、美术、音乐等八个系,中文、地理、生物、美术、音乐等五个专修科,并开办高师函授教育。[4]
改革中继续发展
1960年,南京师院根据中央关于高等师范学校必须成为教育革命的学校、文化科学知识质量要迅速赶上综合性大学水平的指示,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这一时期,教学和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校学生数由1956年的2015人增至4396人,函授生达3000人,还创办了多科性业余大学招生842人,举办了农业高中师训班等。
1965年,在句容设立南京师院分部,中文、政教、生物三系200多名学生在句容分部进行半耕半读。
1969年12月,经江苏省革委会教卫办决定,江苏教育学院及江苏函授大学部分系科并入南师。南师的音乐、美术两系于1969年11月并入江苏省革命文艺学校(原南京艺术学院),1972年,两系又重新归属于南京师范学院,1976年,南京体院部分教职员调入南师体训组,不久与公体室合并建立体育系。
1972年,学校恢复招生。从1972年至1976年的五年中,共招收五届工农兵学员3755人,学制为三年,为江苏省中等学校培养了一批师资。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4年,南京师范学院改名南京师范大学,简称南师大。
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高校行列。[1]
2000年,原化工部所属“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逐渐建成以师范为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2012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4年,南京师范大学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
2015年8月,南京师范大学成为省部共建高校,由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建
2017年5月,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苏州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等5所高校成立了“中国符号学基地联盟”。[5]
2017年9月,南京师范大学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6]
美丽校园
南京师范大学办学实力
南京师范大学师资队伍
截止2018年3月,学校共有在职教职工3164人,专任教师1909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571人,副高级职称678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9名,爱斯维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入选6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名,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7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3名,国家“千人计划”青年人才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名,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万人计划”人选7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3人。[1]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吉均(兼职)[7]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周开亚、鲁洁、杨光、何永康、陈凌孚、王永贵[7]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宋永忠、田立新、闾国年、刘昌、夏锦文、计翔、郑洪波、王永贵、杨光[7]
教育部创新团队:东亚季风区重大环境事件&气候突变过程与现代环境生态效应 (主持人:汪永进)[7]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汪永进、郑洪波、杨光、谭桂林[7]
国家“千人计划”学者:朱阿兴、汪艳秋、邓成[7]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名单不全):汪永进、郑洪波、蔡祖聪、杨光[7]
国家教学名师:朱晓进、董志翘、汤国安[7]
国家级教学团队 | ||
团队名称 | 带头人 | 获评时间 |
国家文科基地教学团队 | 朱晓进 | 2007 |
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团队 | 汤国安 | 2008 |
现代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 | 王 建 | 2009 |
理论法学(课程群)教学团队 | 夏锦文 | 2010[7] |
南京师范大学院系概况
截至2015年11月,南京师范大学设有二级学院25个,开办本科专业99个,涵盖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门类。[1]
院系专业 | ||||
专业名称 | 学制 | 学院名称 | ||
旅游管理 | 4 | 地理科学学院 |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4 | |||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 4 | |||
地理信息科学 | 4 | |||
测绘工程 | 4 |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含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 4 | 环境学院[8]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4 |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 ||
自动化 | 4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英合作办学) | 3+1 | |||
法学 | 4 | 法学院 | ||
公共管理类(含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 | 4 | 公共管理学院 | ||
汉语国际教育 | 4 | 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 ||
化学类(含应用化学、化学) | 4 |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4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
软件工程 | 4 |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4 | |||
汉语言文学(师范) | 4 | 教师教育学院 | ||
历史学(师范) | 4 | |||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 4 | |||
英语(师范) | 4 | |||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 4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 | 4 | |||
物理学(师范) | 4 | |||
化学(师范) | 4 | |||
生物科学(师范) | 4 | |||
地理科学(师范) | 4 | |||
小学教育(师范) | 4 | |||
学前教育(师范) | 4 | |||
教育技术学(师范) | 4 |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4 | 金陵女子学院 | ||
英语 | 4 | |||
会计学 | 4 | |||
财务管理 | 4 |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4 | |||
绘画(师范) | 4 | 美术学院 | ||
设计学类 | 4 | |||
动画 | 4 |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4 | |||
产品设计 | 4 | |||
摄影 | 4 |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4 | 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 | ||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 4 | |||
机械工程 | 4 |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4 | |||
文科强化班 | 4 | 强化培养学院 | ||
理工科强化班 | 4 | |||
管理科学 | 4 | 商学院 | ||
经济学 | 4 |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4 | |||
金融学 | 4 | |||
工商管理 | 4 | |||
人力资源管理 | 4 | |||
历史学 | 4 | 社会发展学院 | ||
文化产业管理 | 4 | |||
文物与博物馆学 | 4 | |||
社会学类(含社会学、社会工作) | 4 | |||
生物技术 | 4 | 生命科学学院(国家理科基地) | ||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 | 4 | |||
生物科学(基地班) | 4 | |||
生物工程 | 4 | |||
数学与应用数学(基地班) | 4 | 数学科学学院 |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4 | |||
统计学 | 4 | |||
金融数学 | 4 | |||
体育教育 | 4 | 体育科学学院 |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4 |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5 | 外国语学院 | ||
翻译 | 5 | |||
英语 | 5 | |||
秘书学 | 4 | 文学院(国家文科基地) | ||
汉语言文学 | 4 | |||
汉语言文学(基地班) | 4 | |||
汉语言 | 4 | |||
古典文献学 | 4 | |||
播音与主持艺术 | 4 | |||
通信工程 | 4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
物理学类(含物理学、应用物理学) | 4 | |||
电子信息工程 | 4 | |||
应用心理学 | 4 | 心理学院 | ||
广告学 | 4 | 新闻与传播学院 | ||
广播电视学 | 4 | |||
网络与新媒体 | 4 | |||
新闻学 | 4 | |||
广播电视编导 | 4 | |||
摄影(新闻摄影) | 4 | |||
音乐学(师范) | 4 | 音乐学院[9] | ||
音乐学(师范)(实验班) | 4 | |||
音乐表演 | 4 | |||
舞蹈学 | 4 |
南京师范大学学科建设
学科概况
南京师范大学(26
截至2018年3月,南京师范大学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10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3个。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2个学科获得a,4个学科获得a-,5个学科获得b+。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不含一级学科覆盖)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0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不含一级学科覆盖)2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1]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地理学[6]
国家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学原理、学前教育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动物学[10]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法学理论、课程与教学论、人文地理学[10]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程、考古学、政治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地理学、数学、统计学、生物学、生态学、法学、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美术学、设计学、体育学、物理学、哲学、中国史、化学、音乐与舞蹈学[11]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地理学、生物学、哲学、心理学、体育学、外国语言文学、物理学、化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考古学、中国史、生态学、统计学、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12]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水产、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哲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生态学、统计学、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12]
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博士[12]
硕士专业学位(名单不全):金融硕士、法律硕士、社会工作硕士、教育硕士、体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应用心理硕士、艺术硕士、翻译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旅游管理硕士[12]
学科排名
2012年,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根据学位中心公布的评估结果,该校参评的27个一级学科中,共有7个学科的排名进入全国前十,具体是: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地理学、外国语言文学、戏剧与影视学、心理学、美术学,其中教育学位列全国第三。排名前30%的有12个学科,其中排名前5%的1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排名5%-10%的2个:教育学、外国语言文学;排名10%-20%的4个:地理学、美术学、中国语言文学、法学;排名20%-30%的5个:心理学、体育学、设计学、生物学、数学。从排名前30%的学科数量这一指标来看,该校位列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之后居全省高校第三位,居全省省属高校首位。此外,该校还有3个学科跻身esi全球前1%。2016年7月14日更新数据显示,南京师范大学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总数达到4个,分别为化学、工程学、植物与动物学、农业科学。[13]
南京师范大学教学建设
截至2015年11月,南京师范大学拥有国家精品课程1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5门、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7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2门、全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程1门,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相应课程“精彩一课”11门,国家特色专业8个,“十二五”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21本(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6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理科基础学科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各1个。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被教育部评为优秀,被列为江苏省内本科自主招生试点单位;学生在“挑战杯”等全国竞赛中多次获得特等奖或一等奖,4篇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
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地理信息系统、动画、生物科学、法学、小学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14]
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地方高师本硕贯通教师教育模式探索”、“鹤琴之旅——研究型幼儿园教师培养”[15]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文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2]
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法学、动画[12]
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中文学[12]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学[12]
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理科学实验教学中心[16]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地理环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6]
国家精品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现代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心理学史、古代汉语、高等几何、遥感地学分析、教育社会学、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大学英语、民事诉讼法、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地图学[17]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自然地理与人类环境、先秦诸子精华、西方伦理思想漫谈、地理信息与人类生活、中国家训思想精华、生活中的公共行政、自我探索与职业发展、儿童艺术与儿童成长[17]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名单不全):高等几何、地理信息系统、现代自然地理学、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心理学史、遥感地学分析、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大学英语、地图学、民事诉讼法学[17]
南京师范大学国际交流
校园景色(19
南京师范大学是改革开放以后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大学,是国家设立的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对外汉语教学基地、首批华文教育基地和港澳台地区幼儿教育培训基地;设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南京基地、法国文化研究中心及南京法语培训中心、意大利文化研究中心等国际性研究和教学组织。
截至2015年11月,南京师范大学在美国北卡罗来那州立大学、佩斯大学和法国阿尔萨斯大区建有3所孔子学院。与11所海外大学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海外学习计划学校49所。与世界上33个国家和地区的184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聘请外国专家400余人,其中长期专家56人。有来自123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1800余人。[1]
南京师范大学学术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科研平台
截至2015年11月,南京师范大学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全国妇联妇女与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江苏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各1个。
南京师范大学坚持协同创新,主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贡献。拥有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4个,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江苏新型高端智库1个,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3个,江苏省委宣传部省级重点研究基地2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含培育点1个)、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老年学研究基地1个;江苏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培育点1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11个、工程研究中心6个,江苏省工程实验室6个,江苏省渔业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科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个。依托优势学科和重点研究机构,并通过在地方建设一批卓有成效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成了一批富有自身特色的产学研合作领域。鼓励教师开展应用对策研究,积极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1]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道德教育研究所[18]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医药功能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8]
全国妇联研究基地:全国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18]
国家体育总局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18]
江苏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培育点:地理环境演化模拟重点实验室[18]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光电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地理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分子医学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物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大规模复杂系统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微生物与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医药超分子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新型动力电池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三维打印装备与制造重点实验室[18]
江苏省工程实验室:江苏省智能信息技术与软件工程实验室、江苏省水土环境生态修复工程实验室、江苏省电气装备电磁兼容工程实验室、江苏省能源系统过程转化与减排技术工程实验室、江苏省先进通信声频技术工程实验室[18]
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信息安全保密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生物医药功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洋综合开发与生态建设工程中心、江苏省微生物资源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萃取分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萃取分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
江苏省渔业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水生甲壳动物病害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水产生物饵料重点实验室[18]
江苏省社科类研究基地:江苏法治发展研究院、创新经济研究院、江苏省老年学研究基地、语言信息科技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司法现代化研究中心、江苏城乡一体化研究基地、江苏民营经济研究基地、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江苏艺术强省建设研究基地[12][18]
南京师范大学建设成果
研究概况
校园环境
截至2015年11月,南京师范大学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3项;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和《自然》上发表第一作者单位论文5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第一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6项、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第一单位),8部专著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文库”,科研成果入选2008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该校教师主持、历时8年修订的点校本《史记》,入选《光明日报》“2013十大文化亮点”和《中华读书报》“2013十大文化事件”。[1]
自然科学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1992年科研经费投入比1985年增长2.6倍,应用科研项目比重由1985年的44%上升到67%。承担了国家"八六三"高技术、"八五"科技攻关、攀登计划、火炬计划等高新技术研究项目。通过科研成果鉴定113项,获国家专利18项,公开出版专著800部,发表论文近7000篇,其中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120多篇,科研成果获国家和省级政府部门奖91项。[19]
社会科学研究
南师大校园建筑
2015年,学校共获得各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6项,立项数位居全省第二,重大重点项目立项数居全省首位。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立项名单中。该校获批5项,全国并列第七。[20]
由该校地理科学学院郑洪波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申报的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末次冰消期以来中国中东部极端气候环境事件与农业起源发展和人类适应研究”于2014年正式获得科技部批准立项。
在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集中受理期间,该校共申报218项,其中65项获立项资助,包括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30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3项,立项总经费3544.5万元。
在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结果中,该校获批项目31项(其中重点项目5项,一般项目19项,青年项目7项),立项数首次突破30大关,申报项目的立项率为21.8%,远超全国平均立项率13.3%的水平。获批立项项目总数位列全国高校(含科研院所)第10名、全国师范院校第2名、全省高校第2名(仅次于南京大学)。其中,获批立项重点项目总数位列全国高校(含科研院所)第4名、全国师范院校和全省高校第1名。
在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中,该校共获立项项目27项,其中规划基金项目13项,青年基金项目13项,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专项任务项目1项。[21]
南京师范大学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是1952年在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图书馆的基础上,调集前南京大学师范学院、金陵大学等单位所藏书刊资料组建而成。全馆形成了三区七馆的分布格局:随园校区随园图书馆(文学图书馆)和华夏图书馆(教育图书馆);紫金校区紫金图书馆(工科图书馆);仙林校区敬文图书馆(总馆)、社科图书馆(含密集书库)、数理化图书馆和生地图书馆。
截至2015年9月,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纸质馆藏已逾300万册,其中教育学、文学、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馆藏文献尤为丰富,古籍、民国文献、工具书等颇具特色。古籍藏书12万余册,其中线装书11万余册,被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有190种3000多册,其中孤本明末刊孚中道人的《且居批评息宰河传奇》、明天顺间刻本《宋学士文集》等,弥足珍贵。另有《四库全书》、民国时期教育学文献收藏、《方志丛书》等古籍影印精装本1万余册。2008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共有41部古籍入选《江苏省珍贵古籍名录》,23部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书馆拥有中外文电子图书约320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累计31000种,各类数据库资源112个。
敬文图书馆(总馆):敬文图书馆得益于香港朱敬文教育基金会捐助,并以已故教育实业家朱敬文先生名字命名。文献收藏的重点是为教学服务的文理科中外文书刊、工具书,社科和理科中文样本图书、教学参考书和本校教师著作等。
随园图书馆(文学图书馆):随园图书馆主要为本科生、研究生及教师提供所需的中外文书刊,收藏的重点以文史为主,有古籍、工具书、文科期刊样本、文革前及民国期间出版的文献、本校博硕士学位论文等。
华夏图书馆(教育图书馆):华夏图书馆原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图书馆。1988年5月得益于香港华夏教育基金会捐助,建成中国国内第一所面向全国基础教育、师范教育的专业图书馆。主要收藏中文人文样本图书、港台版图书等,是江苏省高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教育学文献中心。
紫金图书馆(工科图书馆):馆藏以工科为主,同时藏有《中国国家标准》、《中国专利文献》等文献资料。江苏省高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文理科中文图书采编中心设在该馆。
生地图书馆:生地图书馆主要收藏生物、地理类中外文书刊资料约4万册。
社科图书馆(含密集书库):社科图书馆面向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和法学院提供学科专业服务。有社会科学研究型文献约5万册。密集书库主要收藏用频较低的中外文书刊50万册。
数理化图书馆:数理化图书馆位面向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科学学院、化学科学学院和计算机科学学院提供学科专业服务。有理学研究型文献约6万册。[22]
学术期刊
社科版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南京师范大学主办、江苏省教育厅主管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2010年已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其刊登的论文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主要文摘类刊物上的二次文献转摘率,在全国高校学报中名列前茅。一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编制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上海图书馆编制的《全国报刊索引》、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评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在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编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该刊一直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ssci)来源期刊,其论文每年的被引频次在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报中均排在20名以内。在江苏省新闻出版局举办的优秀期刊评比中,该刊连续获得社科类十佳期刊、优秀期刊的称号。在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举行的近三届优秀社会科学学报的评选中,分别获得了全国高校“双十佳”、“三十佳”学报和“全国社科学报名刊”荣誉称号。
自科版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南京师范大学主办、江苏省教育厅主管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刊载的论文主要涉及的学科有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体育和实验心理学等,其中的数学、生命科学和地理学等学科的论文在中国国内外有很大影响。
该刊是国家科委确定的重要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国家科委组建的国家级外向性文献数据库--中国科学技术期刊文摘(csta)第一批收录的大学自然科学学报,也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光盘版)》最早的成员期刊之一。收录该刊的中国国内外重要检索系统(数据库)主要有:美国数学评论、美国化学文摘、美国生物学文摘、俄罗斯化学文摘、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中国数学文摘、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中国地理科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国家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网、龙源国际期刊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等。
工程技术版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是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江苏省教育厅主管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学术期刊。主要刊登电气工程、电子工程、动力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学术研究、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论文。
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公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显示,该刊2002—2005年的影响因子分别为0.025、0.0563、0.115、0.204;的被引频次分别为10、10、20、22、61。
已被国家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龙源国际期刊网、俄罗斯文摘杂志、美国化学文摘、英国科学文摘、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电子科技文摘、中国数学文摘等数据库或文摘刊物收录。[23]
南京师范大学文化传统
南京师范大学精神文化
校训
正德厚生 笃学敏行
校训
提写校训的是书法家尉天池。这个校训,是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的时候,通过广泛征集,才确定的。
正德的解释为:端正、德行。在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各种品行之中,德性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德行在一个人或企业占有首席的重要位置。好的品德不仅是社会的良心,而且是国家的原动力,因为世界是被德性统治的。
《左传》对“厚生”的解释是这样的:“薄征强,轻赋税,不夺农时,令民生,计厚,衣食丰足”。对厚生涵义的理解为人生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能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加丰满。
“笃”的涵义就是敦厚、诚实、忠信的意思。因此,古人一般将“笃”字与做人联系在一起,如“笃志”、“笃信”、“笃行”等等。为人要有人品,治学也要有品格,这就是“笃学”,究其意就是老老实实、认认真真的做学问。
孔子的《论语》中曾多次出现敏和行二字。例如:“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敏”即敏捷,“行”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实践"。所谓“敏行”即勇于实践,快捷,抢抓机遇,善抓机遇。[24]
传统精髓
“严谨朴实”——学术品格
“以人为本”——厚生传统
“团结奋进”——拼搏意识
“追求卓越”——创新精神
“严谨、朴实、奋发、奉献”——校风[1]
校歌
《南京师范大学校歌》 | |
扬子滔滔,钟山巍巍,壮我心胸! 三江创业,校史峥嵘,薪火相继,前景恢宏! 严谨朴实,唯真理是从,奋发奉献,青春永无穷! 扬子滔滔,钟山巍巍,壮我心胸! 培育英才,师范光荣,振兴中华,道远任重! 展翅翱翱,向万里碧空,桃李芬芳,清誉满寰中![25] |
南京师范大学形象标识
校名
校名
校徽
校徽
南京师范大学的校徽以绿色调为主,1902说明了它的创办历史,上面三座古老、对称的房子勾勒出了一个南师大的形象,再上面的草与花给人以积极奋发向上的基调,周围以中英文标以“南京师范大学”,整个画面简洁明了。[3]
校旗
校旗
南京师范大学学校领导
南京师范大学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 |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胡敏强 |
党委副书记、校长 | 陈国祥 |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 李久生[26] |
党委常委、副书记 | 尚洪波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孙友莲 |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 徐卫明 |
副校长 | 田立新、傅康生、朱晓进、缪建东、张序余 |
总会计师 | 任雷鸣 |
参考资料:[27]
南京师范大学历任领导
☆院系调整前教育(师范)科历任负责人 | |||
姓名 | 职务&负责内容 | 任期 | |
李瑞清 | 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监督兼长教育 | 1905- | |
江谦 |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兼长教育 | 1914- | |
陶行知 |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专修科、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科主任 | 1917-1923 | |
徐养秋 | 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科主任 | 1923-1927 | |
郑宗海 | 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 1927-1928 | |
韦悫 | 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 1928-1929 | |
孟宪承 | 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 1930-1931 | |
程其保 | 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 1931-1932 | |
黄建中 | 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 1932-1933 | |
艾伟 | 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 1933-1934 | |
常导之 | 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 1935-1936 | |
艾伟 | 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 1937-1938 | |
邵鹤亭 | 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 1938-1939 | |
孙本文 | 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师范学院院长 | 1939-1946 | |
罗炳之 | 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 | 1946-1947 | |
徐养秋 | 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 | 1947-1949 | |
陈鹤琴 | 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南京大学师范学院院长 | 1949-1952 |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学院)独立建校后历任校长 | ||
南京师范学院 | ||
陈鹤琴 | 院长 | 1952年11月—1963年 |
华诚一 | 院长 | 1963年—1978年5月 |
杨巩 | 院长 | 1978年5月—1983年8月 |
归鸿 | 院长 | 1983年11月—1984年2月 |
南京师范大学 | ||
归鸿 | 校长 | 1984年2月—1991年6月 |
谈凤梁 | 校长 | 1991年6月—1996年7月 |
公丕祥 | 校长 | 1996年7月—2002年4月 |
宋永忠 | 校长 | 2002年4月—2014年7月 |
胡敏强 | 校长 | 2014年7月—2017年7月 |
陈国祥 | 校长 | 2017年7月 —[27] |
☆院系调整前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及其前身历任校长 | ||
三江师范学堂 | ||
缪荃孙 | 总稽查 | 1902年5月—1907年4月 |
陈三立 | 总稽查 | 1904年12月—1905年 |
两江师范学堂 | ||
李瑞清 | 监督 | 1905年—1911年 |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 ||
江谦 | 校长 | 1914年8月—1919年9月 |
郭秉文 | 校长 | 1919年9月—1923年7月 |
国立东南大学 | ||
郭秉文 | 校长 | 1923年7月—1925年 |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 | ||
张乃燕 | 校长 | 1927年6月—1928年2月 |
国立江苏大学 | ||
张乃燕 | 校长 | 1928年2月—1928年5月 |
国立中央大学 | ||
张乃燕 | 校长 | 1928年5月—1930年11月 |
朱家骅 | 校长 | 1930年11月—1931年 |
李四光 | 校长 | 1932年 |
罗家伦 | 校长 | 1932年8月—1941年8月 |
顾孟余 | 校长 | 1941年8月—1943年 |
蒋介石 | 校长 | 1943年—1944年 |
顾毓琇 | 校长 | 1944年—1945年 |
吴有训 | 校长 | 1945年—1947年 |
周鸿经 | 校长 | 1948年8月—1949年6月 |
国立南京大学 | ||
梁希 | 校务委员会主席 | 1949-1951 |
南京大学 | ||
潘菽 | 校长 | 1951- |
☆金陵大学及前身历任校长 | ||
汇文书院 | ||
福开森 | 院长 | 1888年—1896年 |
师图尔 | 院长 | 1896年—1907年 |
包文 | 院长 | 1907年—1910年 |
私立金陵大学 | ||
包文 | 校长 | 1910年—1927年 |
陈裕光 | 校长 | 1927年—1951年 |
李方训 | 校长 | 1951年—1952年 |
以上表格资料来源:[28]。博士后
科研流动站21个
国家重点学科
6个
院系设置
文学院、法学院、心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数学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学院等
校 训
正德厚生,笃学敏行
校 歌
《南京师范大学校歌》
校庆日
9月10日
地 址
仙林校区:栖霞区文苑路1号
随园校区:鼓楼区宁海路122号
紫金校区:玄武区板仓街78号
主要奖项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截至2018年)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008年)
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知名校友
谢剑平、江谦、陶行知、洪银兴、张近东、朱成山、孟非、郦波、张常宁、李剑阁、彭佩云等。